出品|搜狐智库
编辑|任婧瑄
“你可以买到1万至2万美元的汽车,为什么不能有1万至2万美元的人形机器人?” 等等,难道“皮衣刀客”说的是......变形金刚?
黄仁勋其实不是第一个看好人形机器人的大佬。马斯克在上个月就亲自下场回应过网友,说人形机器人的“最终成本将不到一辆汽车的一半”。
早在去年5月,马斯克展示特斯拉的Optimus时,就预测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远超电动汽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老拿机器人和汽车比?难道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真的能进化成“擎天柱”?
越来越“卷”的新能源汽车正在为人形机器人元年铺路,机器人“小弟”早就开心地开始给电车“大哥”搬砖了(“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Walker”曾在蔚来汽车工厂实习)。
首先,在供应链方面,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就有重叠。比如,一些驱动电机的磁钢供应商,也能满足人形机器人磁组件的需求。
再拿近期“柔韧度”强到匪夷所思的机器人Atlas举例,原来波士顿动力一直走的是液压路线,被韩国现代汽车收购一段时间后,全新发布的Atlas,改走全电动路线了。
毫无疑问,电动系统的全面产业化,以及自动驾驶在人工智能方面积累的经验,都能让人形机器人和电车一样,走上全面电动化的道路。
其次,新能源汽车起初也是多亏了政府的补贴才能让产业迅速壮大,产品才能降到平价。近期,杭州计划推出新政支持智能机器人产业。随着更多利好的到来,人形机器人或许也能先“爆发”,后“平价”。
马斯克之前也说过,Optimus的最初售价将在 2.5 万至 3 万美元之间,但价格会随着时间继续降低。
最重要的是,他“押宝”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车企也赶紧“开进”了人形机器人赛道。
“我也是米粉!”黄仁勋一度“粉”上的小米推出了CyberOne,小鹏自研了PX5,比亚迪投资了智元机器人。
但是!哪怕这种资源优渥的大公司,也还没能靠人形机器人赚到钱,最直白的原因就一个字:贵!所以至今也没有整机厂商宣布批量生产。
不过芯片大佬都发话了,“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低很多”,也许批量生产真的指日可待。
据报道,马斯克于4月23日表示,“擎天柱”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实验阶段,最早可能在明年年底上市。
短期内想靠人形机器人养家糊口“躺平”肯定不现实,但未来如果真能花一辆比亚迪的钱买个电子“保姆”,你会入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