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两年多来,不仅让俄罗斯的弹药短缺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还揭开了俄罗斯军工业的老底。但战争仍在继续,俄罗斯必须寻求外援帮助,但在欧美国家的制裁之下,让俄罗斯的处境变得十分困难,此时,有一个国家逆流而上,勇于向俄罗斯提供武器支援,那就是朝鲜。
乌克兰近期声称,在哈尔科夫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朝鲜火星11型弹道导弹碎片,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证据,证明朝鲜已经参与到这场冲突中。意外的是,这款被称为朝鲜版本的伊斯坎达尔导弹的故障率却超出人们的预期。
作为一种拥有多种发射方式且拥有一体化发射系统的导弹,火星11是朝鲜根据俄罗斯的伊斯坎尔德导弹生产的朝鲜版。该款导弹射程100-200公里,在飞行过程中能够实现变轨,它的命中精度广受国际赞誉。然而,乌克兰方面却反映,这些“来自朝鲜的礼物”故障率高得令人惊讶。
那么,问题来了:火星11故障率到底有多高,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乌媒所说,这款导弹的故障率高达50%,此次俄军发射了50枚火星11,近一半的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就发生了爆炸,导致此次俄军的命中率极低。
但仅凭乌克兰一家之言我们无法判断这是不是真的,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和朝鲜也未对此事发表任何观点,但观察者认为,乌媒所说的50%的故障率有些夸大了,毕竟这些火星11都是俄罗斯真金白银买来的,如果真的有那么差的话,俄罗斯就不会购买了,但是火星11仍然具有20%左右的故障率。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战场与演习场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在真实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朝鲜的火星11导弹必须成功突破乌克兰防空网的封锁,同时还需要应对复杂的电子对抗环境。换言之,如果朝鲜缺乏足够的高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火星11就难以顺利完成任务,但问题就出在朝鲜的确是缺乏这些高端技术,这也造成火星11会出现一定程度故障的可能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火星11的故障并非源于其本身的设计缺陷,而是在于朝鲜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对其进行升级修整,以及在运送和储存这两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会造成火星11故障率上升。
导弹固体燃料储存时间非常有限,只有10-20年。如果库存仓库的状态、湿度、温度等条件不符合要求,导弹就会出现药柱变形或者性能变化。而且在西方的强烈反对下,即使朝鲜好不容易将导弹完好的运送到俄罗斯,如果俄罗斯没有妥善安置好这批导弹,也会有所影响。
目前俄方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决策,绍伊古大将紧急改变了原计划,暂停了朝鲜火星11短程弹道导弹的使用,并加快了自研伊斯坎尔德弹道导弹的进度。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现阶段朝鲜虽然在研发能力和设备条件上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其庞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和地理位置优势仍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俄罗斯完全可以将朝鲜武装成俄罗斯的后方军工基地。
地理位置使得朝鲜具有独特的军事价值。它不仅是中国东北的屏障,更是俄罗斯远东的防线。朝鲜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美韩联军直接威胁到俄罗斯远东的可能性。回溯历史,自冷战时期开始,苏联即倾力援助朝鲜,甚至帮助其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奠定了朝鲜成为俄罗斯重要军工基地的基础,因为朝鲜的军工体系和俄罗斯存在极高的兼容性。
关键在于,朝鲜能够向俄罗斯提供坦克炮、大口径弹药和远程火箭炮等军事装备。这极大地补充了俄罗斯在军事工业产能上的缺口,从而为俄提升其攻击力提供了机会。
由于俄罗斯军工的国际合作伙伴非常有限,愿意军援俄罗斯的国家只有四个:白俄罗斯、伊朗、缅甸和朝鲜。其中,白俄罗斯和缅甸主要供应一些轻型武器、弹药或者零部件,伊朗主要供应远程自杀式无人机,而朝鲜则是唯一对俄供应远程导弹的国家。
在乌克兰战事中,朝鲜对俄罗斯的支持无疑是重中之重。而朝鲜在苏联解体以后,虽然掌握了一部分苏联的军工遗产,但在创新方面,还是有待提高,而且朝鲜因遭受美国制裁,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经济困难的状态,想要依靠自己发展出强大先进的军事工业体系非常困难,因此俄罗斯的支持对它来说至关重要。
朝鲜拥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的确为它成为俄罗斯重要军工基地创造了可能性。俄罗斯计划向朝鲜提供包括能源、矿石、粮食在内的技术援助,旨在推进朝鲜的军事制造能力。
这种合作方式对于朝鲜来说,既可以解决能源、粮食的短缺,也能获得先进技术,并培养出大批新的技术专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朝鲜的军力将发生质变。这是一个突破美国技术封锁,重塑东亚战略格局的重要机会。
然而,这也意味着朝鲜会进一步依赖俄罗斯,这或许会使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与俄罗斯更加紧密。
尽管火星11弹道导弹在现阶段表现出的故障率较高,但在整个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大框架下,朝鲜的军事价值仍然显而易见。可以预见,朝鲜将在未来的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于导弹的储存和实战问题,解放军早就有所准备。在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专家观察到导弹系统在实际战斗情境中,有因为受到干扰而偏离目标的情况,于是中国军事科研部门深刻领会了战场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并将这一教训内化于未来武器的研发理念之中。
随后的行动表明,中国在设计和测试新型武器系统时,更加注重模拟复杂的实战条件,力求减小实验室到战场的转换误差。尽管面临应用于实战可能存在的种种挑战,但中国确信现代化武器平台将能够有效适应并克服实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际效能之间的差距。这种以“实战为师”的研发哲学,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军事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