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宣扬“产能过剩”,实际是中企竞争力强
环球时报新媒体
2024-05-14 08:05:35

原标题:美宣扬“产能过剩”,实际是中企竞争力强

本报记者 李艾鑫 郑 璇

当地时间5月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近期,美国等国官员和媒体不断炒作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而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法国企业家阿诺·贝特朗通过厘清概念、引用数据等证明,上述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这位“中国通”对记者表示,美国宣扬所谓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论”,实际上是因为中国企业竞争力太强,美国难以匹敌,因此在给对中国产业采取敌视措施找理由,“耶伦真正想要求中国的,类似于一名短跑运动员要尤塞恩·博尔特跑得慢一点,因为美国跟不上”。

“数据根本不支持‘中国存在产能过剩’的说法”

环球时报:您认为什么是“产能过剩”?中国的新能源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贝特朗:根据定义,产能过剩是指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导致低效和利润减少。如果出现过剩产能,则意味着你拥有未使用的产能,有大量未售出的商品,而为了售出产品,需要降低价格、减少利润。

从这些方面来看,数据根本不支持“中国存在产能过剩”的说法。在产能利用率方面,中国过去10年基本保持稳定。中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而美国为78%,大致相当。没有迹象表明中国的库存水平正在增长。在利润率方面,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上涨了10.2%。这表明中国并非以不合理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清理库存。

实际问题不是(中国)产能过剩,而是竞争力(太强)。显然,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非常强,尤其是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行业。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如此之强,以至于美企无法与之竞争。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种(中国的)竞争力不是通过不公平的做法得来的,甚至不是由于劳动力廉价,“廉价劳动力”的说法在中国已经不再成立。中国的竞争力来自于国家拥有极其高效的供应链。无论你想制造什么东西,都可以在中国找到所需的一切。这个巨大的优势使中国产品的价格比其他国家更便宜。这种竞争力也和能源价格有关。例如,就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而言,德国的能源价格比中国高很多,这对最终产品的价格有很大影响。中国的竞争力还源于不断创新。中国已成为一个创新强国,通过创新使其产品更便宜。

因此,所谓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的说法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实际上是在说中国(企业)实在太有竞争力了。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真正想要求中国的,类似于一名短跑运动员要求(牙买加“飞人”)尤塞恩·博尔特跑得慢一点,因为美国跟不上,这(美国的做法)并不公平。

“他们需要一种说辞,给对中国产业采取敌视措施找理由”

环球时报: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坚持针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贸易保护主义,会产生什么影响?

贝特朗:毫无疑问,这将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如果以某种方式限制中国制造和出口能源转型所需的产品,那将极大地拖延这一进程。这是最简单的逻辑,这样做几乎就是犯罪,因为气候变化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所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

环球时报: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拨款近3700亿美元用于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您如何看待美国一边指责中国为电动汽车提供补贴,一边自己大力补贴本国类似企业?

贝特朗:只看表面才会感到矛盾。如果你退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这里并没有矛盾:所谓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论”的出现,是因为美国希望发展自己的清洁能源产业,他们需要一种说辞,给对中国产业采取敌视措施找理由。

事实是,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早地真正理解了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中国几乎20年前就开始致力于发展这个领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优势。20年后,美国才开始意识到明天的世界将由清洁能源驱动,而他们在这个行业几乎“一无所知”。显然,他们不希望看到未来世界的最大能源供应国是中国,因此正在极力追赶中国,并且试图通过诸如“产能过剩”之类的言论和举措来阻止中国的发展。

环球时报:按照美国的逻辑,也许我们应该说美国的高端芯片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贝特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是的,按照美国的逻辑,情况是这样的,但我喜欢中国的一点,也是中国成功背后的关键原因之一,那就是它不按照美国的逻辑行事。我认为中国始终牢记自己的行为也是在向世界传递信息,中国希望世界各国都能看到美国是如何对待中国的,中国是如何对待美国的,然后(由这些国家)自己决定在这段(中美)关系中谁更加成熟。

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是有利的。世界各国无疑希望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秩序,因此美国越是表现出令人震惊的虚伪以及不公正,就越会在世界眼中变得令人反感,失去自己制定规则的合法性。

“比亚迪去年在欧洲只卖出了大约1.5万辆车。相比之下,丰田卖出了近120万辆”

环球时报:德国总理朔尔茨此前在访华期间表示,他对德中企业在“氢”技术领域的合作印象深刻。您也提到了中国和法国在核电站领域有合作项目。这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绿色合作会带来什么影响?

贝特朗:我坚信,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越是全球范围内的合作越好。在应对气候变化或其他全球问题时,最糟糕的情况是重演我们在新冠疫情期间所见的情景,即将问题政治化,导致各国相互对抗,而不是合作共同抗击病毒。因此,我们应该赞扬任何推动团结与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而不是播下分裂的种子。

此外,从战略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应该被欧洲国家视为伙伴,而不仅仅是竞争对手或供应商。中国可以从欧洲扮演的角色中受益。

环球时报:您和您的家人以及朋友是否使用中国的电动汽车或其他新能源产品?

贝特朗:没有。这是对(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论”的另一个讽刺。在法国,你很少看到路上有中国汽车。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公司比亚迪去年在欧洲只卖出了大约1.5万辆车。相比之下,丰田卖出了近120万辆,日产卖出了30多万辆,韩国现代卖出了大约100万辆,铃木卖出了20万辆。

听着那些宣扬(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的媒体报道,你会觉得西方国家被中国车涌入得一塌糊涂,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的,这根本不是现实。人们担心,如果中国开始出口更多汽车,那么西方国家的本土汽车公司将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这更多的是由对未来臆想的恐惧所驱动的,而不是现实。

环球时报:面对美国政府和媒体的抹黑,您认为应该如何让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多民众了解真相?

贝特朗: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邀请人们来中国,亲眼看看这个国家。让人们亲自去了解中国,这是最有效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开放是应对西方宣传的最佳方式。

“这个决定使法国领先美国15年”

环球时报:1964年,在冷战的背景下,戴高乐将军作出同新中国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定,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您如何评价60年来的中法关系?您认为这段关系的亮点和成就是什么?

贝特朗:戴高乐时期的法国外交政策非常注重法国的主权,即法国按照自身利益作出决策。当时,戴高乐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它就在那里。假若视而不见,那就是盲目,尤其是它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他知道不能忽视中国,也明白如果法国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国的西方国家,意味着法国再次站在了历史的正确一边。这个决定使法国领先美国15年。戴高乐将军深谙此举将使法国在与中国的未来关系中受益,毕竟,只能有一个“第一”。幸运的是,这个国家将永远是法国,这使法国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了特殊地位。

法国企业从中国市场获益颇丰,中国也从法国技术中受益。例如,法国电力集团协助中国在广东省台山市建造了一座核电站。法国的奢侈品行业也从中国市场获得很大收益。可以说,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富有成效的。

环球时报:中法之间的高层互动频繁,给外界传递了什么信号?

贝特朗:法国能够展示其在国际舞台上仍然能发出独立的声音,以及作为一个独立力量的价值。中国能够展示,在对抗中国的问题上,西方并不是铁板一块。我想引用(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一句著名的话:“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我认为大多数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中美对抗,因为对它们中的大多数来说,这不符合其利益。

法国前外交部长韦德里纳曾说过:“法国的外交政策旨在使明天的世界由几个极组成,而不仅仅是一个极。”对法国来说,受制于美国是完全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这意味着美国可以将所有议程强加给法国。

25年前,韦德里纳发表了上述言论。可在那以后,法国重新加入了北约(1966年,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但没有离开北约,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9年——编者注),并在许多方面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尽管中国确实成为了美国之外的另一个极点,但法国并未成功地摆脱华盛顿的影响,这有些讽刺。

不过,从前的法国外交精神仍然是法国外交基因的一部分。中国的崛起能够帮助法国实现这一(更加独立自主的)目标,使法国和整个欧洲成为一个独立的极点。

环球时报:一些西方媒体不断炒作中国对主要欧洲国家发起“魅力攻势”,以抵消美国的影响。您怎么看?

贝特朗:中国明白欧洲可以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发挥平衡作用,避免冲突。如果一定要说(中国对欧洲发起)所谓的“魅力攻势”,那这一攻势发出的信息是中国正在告诉欧洲人——希望你们继续保持独立、发挥平衡作用。

欧洲(一些国家)抱怨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这有些虚伪,因为中国是欧洲从这场(乌克兰)危机中得到解救的最好的机会。中国为什么要为了与西方站在一起而孤立自己,或者与最大邻国俄罗斯敌对?中国知道美国的首要目标——甚至比打败俄罗斯还要重要——就是遏制中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推进全球化战略,电池巨头欣旺达... 排队赴港上市A股公司名单将再添一员,7月2日,电池巨头欣旺达发布《关于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
山东神光:非农数据影响,黄金白... 山东神光:非农数据影响,黄金白银投资新机遇 非农数据,即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报告,是全球金融市场最为关注...
深挖巴蜀文化时代价值,成都设计... 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 “非常振奋人心!”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邮储银行App热推ESG产品吸... 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 唐曜华 实习生 姜博文近期债市震荡、股市站上3500点,部分“固收+权益”...
好消息!新一轮消费补贴要来了 7月9日 吉林省商务厅网站发布 《关于征集“政银企”联动开展 购车贴息政策实施金融机构的公告》 拟定...
蓝思科技港股首日大涨9%后跳水... 截至2025年7月11日中午收盘,蓝思科技港股、A股股价分别报收于19.20港元/股和22.74元/...
掌舵三年半,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商业银行董事长因到龄,辞去董事长等相关职务,是再正常不过了。 昨日晚间,...
下半年经济风口:科技引领,多元... 2025 年已悄然过半,在这半年里,全球市场风云变幻,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波动、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以及...
北京建筑企业启动主板IPO,多... 瑞财经 严明会 近日,多维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维联合集团)在北京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
朱慧获批担任中广核财务公司董事... 中国网财经7月11日讯 今日,深圳金融监管局公布相关批复,核准朱慧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广...
成华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姜... 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成都市成华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姜凯雯接受红星新闻记者...
英伟达市值一度破4万亿美元 人...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 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公司的股票价格9日在盘中交易中一度冲高至每股164.42...
航天电子跌0.20%,成交额4... 7月10日,航天电子跌0.20%,成交额4.42亿元,换手率1.34%,总市值331.58亿元。 异...
ETF今日收评 | 稀土相关E... 市场全天冲高回落,三大指数小幅上涨。从板块来看,稀土永磁概念股集体爆发,券商、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一度冲...
ESG年报解读|携程集团披露碳... 资料来源:携程集团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编者按:ESG年报解读为搜狐财经及价值公司100联合发...
地通工业更换券商重启IPO辅导... 瑞财经 王敏 7月11日,地通工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通工业”)在湖南证监局启动IPO...
飞书CEO谢欣称拿不下京东:大... 据晚点,在回答"有什么大客户是你一直想拿但没拿下来的"问题时,飞书CEO谢欣表示:"还是有的,比如京...
北京豪华公寓“量增价跌”、二季... 7月10日,仲量联行发布《2025年上半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回顾》。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北京办...
银行板块盘中走弱,浙商银行领跌... 7月11日,银行板块盘中下跌1.5%,浙商银行领跌2.64%,华夏银行、民生银行、青农商行、张家港行...
ETF盘中资讯|英伟达市值站稳... 或由于英伟达登顶4万亿市值,“AI 投资热”再升温!今日(7月11日),重点布局国产AI产业链的科创...
香港高息ETF受追捧,收益最高...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实施关税政策带来不确定性,部分投资者忧虑下半年股市波动,并希望寻求具备稳定现金流及...
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重组市... 来源:市场资讯 2025年已过半,距离“并购六条”颁布也过了9个月,这期间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焕...
24小时环球政经要闻全览 | ... 特朗普吹嘘政绩 继续施压美联储降息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科技股、工业股、纳斯达克指数创历...
原创 7... 欧盟雷霆风暴:7亿欧元走私案震动中欧贸易 凌晨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警笛声划破宁静,如同宣告一场风暴的...
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 截至中午收盘,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980022)涨0.96%,权重股中,汇川技术涨1.8%,科大讯飞...
华润、青岛、百威亚太:高盛下调... 【7月10日高盛下调中国啤酒行业今年销量及均价增长预测】7月10日,高盛发布研究报告,短期内对中国啤...
特朗普称赞英伟达股价 呼吁美联... 当地时间7月10日周四上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Social“真实社交”上发文,再...
1.1万亿ETF背后有个大坑,... 看到有新闻报道,南京的盛夏,金融圈的精英们挤满了深交所的会场。台上专家侃侃而谈ETF定投的种种妙处,...
瑞幸大股东或竞购星巴克中国股权 记者丨贺泓源 刘瑾睿 编辑丨张伟贤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继续推进中。 2025年7月9日,据多家媒体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