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专家,还是政策,都很清楚,当前民营经济信心与活力不足;而且对中国经济已经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挽回的。
为什么?
这当然有经济大背景上的原因,也存在着方向上的真实感受。
从2018年以降短短的六年中,民营老板的感受落差太大太大了;不仅仅是生意上的艰辛,也有精神上的压迫感,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和网络上经久不衰的对民营经济的谴责、歧视以至于敌视,决定了民营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与不确定性,政策在鼓励百年耐心资本,去赚取耐心资本的复利,怎么可能?
相信历史是有记忆的。
民营经济对经营环境,对舆论环境,有太多太多的不理解,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矛盾,是悖论,是不可理喻,是扭曲。
所以,民营失去的不仅仅是信心,而是起码的信任。
说好的是企业家,现在天天在讨论是不是资本家;明明是中国经济的贡献者,56789却被描绘成了剥削的证明;更无法让人理解的是,政策反复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网络上却任凭各种反民营的极其庸俗的错误言论不断发酵。
如果说在经营环境中,财政已经无力为民营经济纾困,这还是经济本身的问题;然而,以中国强大的动员令,对舆论环境的清理看不到行动,就深深伤害了民营经济的社会文化心理,一亿七千万中国经济的市场主体,一旦失去了信心,再想重建就需要整整一个时代。而弱化民营经济的动作,也要付出一个时代的代价。许小年最近说,经济本质上是L型的斜线,是下行趋势,主持人问会是多少年,他被逼无奈说了个“五年”,那还叫什么趋势?至少二十年。
社会又会如何面对这种趋势?会归罪于民营。
可以说,中国经济走到今天,种种系统性的问题,不可以让民营经济当替罪羊;那也没用,民营继续退潮,最终,一切都将在沙滩上裸奔。老百姓再质朴,也会对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做历史对比,如果民营的退潮,不能换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乌合之众最终会走出信息茧房。
没有比较,就没有辨别。
关于前三十年的争论,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后的争论,2018年新纪元的评价,最终会被千千万万个打拼中的个人生活所穿透;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信息时代信息不透明,将是本世纪最大的危机。
也许,这一切都不过是一个赌局,赌的是国企壮大起来,能不能托住中国经济的蓝天?也正如一些网红教授所言:民营离场,有国企。
也许,这已经是一个失败的赌局,难以两全了。
民营经济的退潮,或者说在非市场化行为的夹缝中自生自灭,留下一些科技型的企业,担当创新突围的试错机制;那么,在经济沉重的下行压力,民营逐渐离场后,谁又能托起中国经济的底盘?现在,国企与财政都在削减福利,也都喊出了过紧日子的口号,地方财政又开启了“砸锅卖铁”的节奏,请问,现在还有谁敢接手,去背上一个“侵吞国有资产”的罪名?
一个时代过去了,新的时代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到底是打左灯向右转,还是打右灯向左转?
上一篇:黄金价格又创新高,还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