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的尽头是通胀。
现在经济的主要表现还是缩,但随着股市与楼市的一系列史诗级的政策落地,通胀将快步向我们走来。
很多网友有一个疑问,工资不加,居民收入不涨,社会保障不提升,怎么可能通胀。
那只能说瓜众太瞧得起自己了,你的工资没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减少,不等于市场上的货币没增加。事实上,很多基本的生活资料已经在涨,水、电、煤、气、高铁的行政性涨价,并不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所致。之所以做这些主动通胀的动作,与其说是为了快步走出通缩周期,不如说是为了避免发生财政危机。因为行政性涨价,非税收入的提高,不利于企业与居民,受益人是地方财政。
在一个良性的系统内,印了大量的钞票刺激经济,经济在高速增长,财政的税基长期保持两位数的扩大,前者将有利于提高第一次分配收入的水平,后者有利于第二次分配收入的水平。但是,并非如此,中国的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并没有随着高增长同步增长,相反,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的数据:美国:国民人均收入占GDP约66%;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占GDP约42%。
那么,是谁拖了后腿?
应该说,企业与地方财政都拖了后腿,从而引起了需求不足,产能过剩。
企业对就业的支持基本在民企,国企支持就业7%,民企支持就业85%,民企效益不好,在拼命地裁员降薪,当然居民收入上不去。
网红教授们则把问题也推给了民营,说是居民收入上不去,是因为民营老板们太贪婪,剥削高?还不能这么说,因为决定市场劳务水平的不是道德,不是你贪婪就可以贪婪,你不贪婪该成老赖也还是老赖;决定市场劳务水平的是资本密度,是资本与劳动的供求关系,资本在流失,外资全面撤出,带走了成百万的就业,工资的中位线当然上不去,这与道德没关系;民间资本近十年一直在退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应该总结的是,数以亿计的民营主体,为什么会信心不足?
的确,民企已经贪婪不起来了,能活着就算不简单。
2023年全国民企总利润22000亿,不如坐收利息的银行利润23000亿;再分摊到5200万家民企,惨不忍睹,贪婪又能怎么样?
再看财政的二次分配。
上海财政刘元春的数据表明,中国社会保障占比不到3%,而西方发达国家高达30%,差距显而易见。财政税没少收,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高税制国家,近些年逃税的漏洞也堵的干干净净,为什么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的不快?现在想推也难了,因为地方财政50%的收入来自土地出让金,房地产塌陷,地方财政也要负债过日子。
这就是现实,当我们意识到有效需求不足时,一切都晚了,现在靠什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于是,又有了另一个问题,既然钱没有少发,没有流到民企与居民手中,都跑哪去了。这就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大量的流动性锁死在了低效的长期项目中、以债务的形式叠加。
既然货币还是超发了,从长远看,会表现为通胀吗?
一定会,只是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否则,世界各国都可以如法炮制,拼命印钞票去维持债务与体制成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