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投资力度也逐渐加大,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工程领域表现十分亮眼,赢得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赞誉。
2013年,为了保障我国的石油供给安全,作为我国国企骨干企业的中石油以50亿美元的高价从哈萨克斯坦政府手中收购了一块油田16.8%的股权,从而加快了该油田的开采进度。
然而就在中国准备接手的时候,美国的石油公司却发出了嘲笑的声音,他们觉得我国的石油企业不可能完成这块油田的开采,他们都在等着看我们“出丑”。
原来,这些股权在此之前是美国的石油公司的,他们在该油田经营了十多年之后却因为种种原因依然未见成效,唯利是图的他们便放弃了挣扎。
可就在美国人暗自窃喜的时候,中石油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解决了影响油田开采的各种问题,油田于2016年正式投入运营,成功将其“变废为宝”,并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这块油田就是著名的卡沙甘油田,当初美国石油公司为何会主动入股经营,后来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放弃的呢?我国的中石油在购进了股权以后又做了哪些工作?如今这块油田又有着怎样的效益呢?
关于卡沙甘油田部分股权被我国国企中石油高价收购一事,还要从它被发现时讲起。
开采时间延期,美国公司退股
1988年夏,前苏联的地质学家在研究里海地区的地质构造时,发现里海北部区域的地下有高幅度的碳酸盐岩构造,由此断定这里很可能会有大量的石油及天然气能源。
然而受到当时近海钻井技术的限制,苏联政府一时间没有机会对这里进行实地勘探,苏联解体后,该地划归到了刚刚独立的哈萨克斯坦手中。
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境内经济发展十分滞后,百姓的生活还比较贫苦,工业体系极其匮乏,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哈萨克斯坦政府便主动向外国公司开放了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
一时间,欧美各国著名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纷纷涌入了这里,在经过多次的磋商后,这些公司形成了以意大利埃尼集团为首的国际财团,他们集中与哈萨克斯坦政府进行了关于里海地区能源开采的谈判,最终签订了一个长达40年的开采合同,此时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加入其中。
2000年,埃尼集团的钻井队在办理好各项手续之后,开始了在哈萨克斯坦所属的里海北部地区的钻探工作,没过几天,就发现了这里存在一个大的油气田。
哈萨克斯坦政府得知后非常高兴,为了纪念他们的民族诗人卡沙甘,当即将其命名为卡沙甘油田。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探,发现这块油气田仅原油储量就高达350亿桶,可采储量也有110亿桶之多,此外,还有超过1万亿立方米储量的天然气,这块油气田也因此成为了近30年来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一个。
于是,卡沙甘油田项目就此拉开序幕,欧美国家的油气公司都想从这块巨大的油田里分一杯羹,然而,他们却忽视了油田的开采难度。
卡沙甘油田位于里海东北部海床1.2万英尺以下,深海开采油田的技术在当时尚不发达,此外,油田内部还存在有毒的含硫气体,这就意味着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开采工人的安全,成本也就进一步提高。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限制性因素在于附近海域是当地海豹和珍稀鲟鱼的栖息地,这两个动物都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保护动物,而大规模开采油田稍有不当就会严重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这是哈萨克斯坦政府绝对不允许的。
所以,尽管蛋糕十分诱人,尽管欧美国家有着充足的资金和人才,但是在诸多不利的因素下,石油的正式开采一直没有开始,而是被哈萨克斯坦政府以破坏环境、技术不足等理由不断拖延石油开采的时间。
直到2013年,美国的石油公司终于也坐不住了,眼看卡沙甘石油项目已经搁置了13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该公司实在无法忍受无底洞式的投资,一向唯利是图的他们决定将在这个项目中所持的16.8%的股权全部抛售给印度的一家公司,以此结束这“噩梦般的十三年”。
无视嘲笑,攻坚克难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打击,而我国却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了高速地发展,因此,在能源竞争上,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企开始呈现出一定的优势。
早在2003年,英国石油企业决定退出卡沙甘油田项目时,我国的中石油就决定收购该公司的股权,然而由于当时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还十分有限,竞标还没开始,欧美其他国家的公司就直接将中石油踢出了收购股权的大名单。
2013年,随着美国石油公司的退出,中石油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便又开始了竞争,准备以重金买下该公司抛售的股权,而哈萨克斯坦政府也被我方的诚意打动。
于是,哈萨克斯坦政府先是从美国人手里买走了原本要卖给印度的项目股权,然后又转手卖给了我国的中石油,当然,中石油为此开出了高达50亿美元的天价。
当时参与卡沙甘油田项目的西方油气公司大多都想从该项目撤资,因为在过去的13年里,这些公司一共投入了累计300亿美元的资金,却没有任何的汇报,加上当时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这些公司也就不想再在这个项目上耗着,他们觉得这样做只会白白浪费资金。
所以,当美国的石油公司听说是我国的中石油以天价收购了他们手中持有的股权后,立即开始了对中石油的嘲笑,他们觉得我们“像是捡破烂的而且还不会捡”,他们自信地以为我国的公司投进去同样会蒙受巨额损失,他们都在等着看中国的笑话。
可我国中石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的股权是从大局上考虑的,这样做可以拓宽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从而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且公司的领导和技术人员都认为我国完全有实力解决开采前的各项阻碍问题,于是,一场举世瞩目的攻坚项目就此拉开了序幕。
卡沙甘油田所处的里海北部属于强大陆性气候,夏天温度极高,高达40余度,而到了冬天又特别寒冷,气温甚至低到零下40度,这种极端的天气就给户外的施工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中石油的领导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前往与工人们同吃同住,负责教授他们正确的防护办法,此外,还让他们在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每工作一个小时就回到室内休息补充能量,确保了户外施工人员的安全。
这是西方的石油企业能做到但是绝对不会做的,因为在确保工人们工作一小时就能休息一次并且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就需要增加工人的数量进行轮换,这也就意味着工程成本的提高,唯利是图的西方石油企业当然不会这样做。
除了人员安全以外,专业设备的制造也成了一大难题,里海北部地区每年都会有近4个月的冰封期,气温极低,而且海里的冰层厚度高达60到70厘米,这让一般的用于油气作业的船只根本无法正常工作,而仪器也会在低温下失灵。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中石油专门斥巨资制造了上百艘特种作业船,这些作业船内的温度可以长期保持适当的状态,从而让机器可以平稳的工作,而且该船还有很强的破冰能力,可以在冰层较厚的海域自由地航行。
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哈萨克斯坦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也在政策上对中石油开采卡沙甘油田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比如,为了提高本国的就业率,他们就规定进行施工作业的工人必须有一部分来自于哈萨克斯坦本地的居民。
可这些居民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教育,施工能力非常低,要想让他们参与施工就必须用专业人才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这导致成本进一步增加,众多西方油气公司就对这一点无法接受。
但我国的中石油却贯彻了哈萨克斯坦政府的规定,因为在总体有利的环境下,这些小的条件显然无法造成太大的影响,除了招当地的工人以外,我国还出动了基建力量,积极帮助当地修建便民的基础设施,带动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中石油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哈萨克斯坦终于被我方的诚意所打动,耽搁16年之久的卡沙甘油田项目在2016年开始了正式的产油运营。
“变废为宝”,利润丰厚
卡沙甘油田在投产的当年为了确保设备的稳定和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便采取了较为保守的产量,一年下来就生产了75万吨的原油,不过这也比一些小型油田的产量要高出不少了。
到了2017年,也就是正式产油的第二年,一年的总产量一下子就飙升到了890万吨,之后一直保持着高速地增长,即便是到了疫情影响下的当今社会,其产油量仍然没有受到影响,每年数千万吨的原油被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
面对如此巨大的产量,哈萨克斯坦本国显然是无法彻底将其消化的,其中绝大部分都要出口,以提高财政收入,而我国对原油的需求又是十分巨大。
于是,为了能让卡沙甘油田的原油持续不断地稳定地输送到我国境内,近年来,我国的基建部门又帮助哈萨克斯坦改善了之前修建的输油管道,使卡沙甘油田产出的原油可以直达我国新疆地区,而中石油在这条管道上占有49%的股份,剩下的51%则是由哈萨克斯坦政府持有。
在此之前,我国要想获得这里的原油都必须从俄罗斯的港口装船,通过海运运到国内东部沿海的港口,然后再通过火车运送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提炼,成本相当高,而如今有了中哈石油管道的运力,成本大为降低,而且效率也进一步提高。
当然,作为持有卡沙甘油田项目股权的中石油从原油产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获得了收益,并且随着产量的扩大利益也飞速增加,可以说当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油气公司眼里的“废材”,在我国的努力下彻底变成了一块宝地,我国的中石油也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的石油公司看到此番场景时的心情无疑是非常复杂的,可尽管他们有重新加入的想法,在当今的条件下,也已不太现实。
因为毕竟持有卡沙甘油田项目股份的企业远不止我国的中石油,那些之前没有来得及撤股的西方油气公司见到如此丰厚的回报当然不会再允许别人过来分一杯羹,毫无疑问,在这场中美之间的博弈中,我国以超凡的眼光和精准的定位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