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赊销导致纠纷频发。农资市场品牌众多,经销商为争夺客户主动提供赊销服务,甚至在作物施肥季前数月便上门赊销,加剧了农户对赊账的依赖。这种惯性使得经销商不得不继续赊销以维持市场份额,形成恶性循环。某农业大县数据显示,农资赊销纠纷年均增长18%。
由于一些基层农资经营者和消费者缺乏契约精神,存在恶意拖欠的现象。加上农业收成受天气、技术等多因素影响,消费者可能以“减产”为由拒绝还款,即使法院判定涉案农资不存在质量问题,纠纷仍难以避免。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的效果受使用方式、环境等影响较大。例如,农药混用、施药过量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作物损害,但农户常将损失归咎于产品质量,引发拒付货款纠纷。尽管法律要求农户需独立举证质量问题,实际操作中责任界定复杂,易引发争议。
农资赊销纠纷的根源在于行业竞争压力大,农户认为赊销可降低经营风险,而经销商则担忧失去客户,双方陷入“赊销依赖”与“被动妥协”的困境。但赊销双方合同条款模糊,未明确约定还款时间、质量争议处理方式等,是导致购销双方权益无法保障的根本。比如合同条款模糊,据调查超六成赊销仅凭口头约定;质量争议处理机制缺失,合同中未规定减产责任的划分标准,农户可能借此抗辩还款义务。农资经营者若通过诉讼追讨,流程耗时耗力,即使胜诉,执行难度也较大。不少案例显示,最终这类案件需通过调解让步才能收回部分欠款。
记者建议,一方面农资经营者要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对农户进行分级管理,限制高风险客户的赊销额度;另一方面,购销双方签订的书面合同应细化相关条款,如明确约定质量标准、验收方式、还款期限、质量争议处理流程与责任划分标准等条款以规避风险。另外农资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提升农资质量透明度、推广现款交易促销活动等吸引农户。(王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