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鲁东红在《金融电子化》杂志2025年5月刊发表文章《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国际经验比较及启示》指出, 借助金融体系为民营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已成为经济改革与政策调整的核心任务。现将全文发布如下:(全文约5700字,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 左右全文 >>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不仅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大量就业,更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遭遇“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诸多难题,尤其在中小企业融资、科技创新融资方面问题突出。因此,借助金融体系为民营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已成为经济改革与政策调整的核心任务。通过对比美国、日本和德国在市场化、政府增信、产融协同等方面支持民营经济的金融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能够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政策优化开拓新思路。
01
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成效显著。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攀升,贡献了超50%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2012年至2024年,民营企业在全国企业总量中的占比从79.4%提升至92%左右,数量达5600余万户,个体工商户从4000余万户增至1.25亿户。同时,民营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占据了超过90%的比例,广泛分布于制造、服务、零售、科技等多个行业领域,在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提升服务水准方面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稳步增长,一些民营企业正朝着规模化与集约化方向迈进,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
2. 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在业务拓展、技术升级和市场开拓中的资金需求日益增长,呈现出明显的中长期化趋势。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国际化进程中,充足的资金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不仅支撑长期战略实施,也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然而,融资需求的增长并未带来融资环境的同步改善。金融体系在支持民营经济方面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尚不匹配。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融资可及性与降低融资成本,已成为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3. 融资渠道单一与支持机制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仍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由于风险控制、监管要求严格,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仍显不足。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性贷款和普惠金融措施,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依旧突出。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尝试通过股权融资、债券发行、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渠道拓宽资金来源。然而,信用信息披露不规范和治理结构不完善限制了其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尽管小贷公司、担保机构、互联网金融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发展成为补充力量,但整体资金规模小、风控机制不健全,难以支撑大额和中长期融资需求。因此,亟需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高效、包容、稳定的融资生态,以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02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1. 美国以多元化资本市场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主导模式
美国通过高度市场化手段,构建起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为核心的多元化资本市场体系,有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硅谷堪称这一模式的典范。在资本市场架构上,美国拥有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NASDAQ市场以分层机制与灵活规则,为科技企业提供低门槛、高包容性的上市途径,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重要融资平台。同时,私募市场、并购交易等多样的资本退出途径,保障了资金的高效流动。同时,美国拥有全球最为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从种子期企业孕育萌芽,到初创期企业艰难起步,再到成长期企业规模扩张,各个阶段都能精准覆盖,构建起密集且连贯的融资网络。多元融资与退出渠道紧密配合,源源不断地为科技企业注入资金,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让投资者收获回报,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生态中,美国政府定位精准,担当“平台搭建者”角色。政府并不直接插手市场融资环节,而是借助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其创新积极性;通过研发补贴,直接助力企业技术研发;利用政府采购,为科技成果提供市场出口;设立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业领域,全方位降低企业创业风险。总之,美国的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生态,以资本市场为轴心,以风险投资为连接纽带,以政府政策为有力助推,以创新机制为核心驱动,充分激发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显著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力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2. 德国产融协同下助力中小企业稳健前行的特色金融支持体系
德国的“产融协同型服务模式”构建起金融服务与产业链深度交融的独特金融生态,为中小企业稳健前行源源不断地输送资金与创新动力。
首先,德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展现出极高服务意识,以储蓄银行(Sparkassen)和合作银行(Volksbanken)为代表的地方性银行扎根地方,深度融入本地企业,凭借对企业经营状况与发展需求的透彻了解,精准提供个性化融资服务,不仅成为资金注入方,更跃升为企业发展战略伙伴,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助力企业稳住阵脚、应对波动,凸显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其次,德国政府与金融机构携手共进,政府设立复兴信贷银行(KfW)这一政策性金融机构,既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缓解资金压力,又主动承担部分信用风险打消商业银行放贷顾虑,推动资金流向中小企业,还借助税收优惠、补贴政策以及技术创新基金等手段,激励金融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大投入,筑牢企业长远发展根基。
最后,在金融工具创新上,尤其在供应链金融和融资租赁领域表现突出,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与西门子、大众等行业巨头紧密协作,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高效资金支持,极大提升资金流转效率,加速工业4.0进程。
这种产融协同模式,通过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深度互动、政府与银行的协同发力,以及创新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全方位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彰显出产融协同和优质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3. 日本凭借政府增信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支持架构
日本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是构建起以政府增信为核心的金融支持架构,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与成本。鉴于中小企业常因信用记录缺失或抵押物不足而融资受阻,日本创设了关键的信用担保制度,构建两级信用担保机制,发挥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协同优势来分散信贷风险。地方层面,52家由地方政府主导设立的信用保证协会(非营利法人)直接为辖区内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承担70%的担保责任;中央层面,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发放的贷款进行再保险,若借款企业无法偿还本息,协会可从保险公库获取70%-80%的再保险赔付,形成“地方担保+中央再保险”的双层风险缓释体系。
同时,日本政策金融公库(JFC)作为核心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与信用保证协会等担保体系形成互补机制,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及高风险项目融资,极大减轻企业资金压力,还针对环保产业、农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等特定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支持,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与技术创新。在这一框架下,日本政府通过财政注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及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三方协同运作,即信用保证协会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门槛,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通过再担保提升地方协会的承保能力,财政资金为最终的违约损失兜底。
据日本金融厅数据,该制度覆盖全国约60%的中小企业贷款。研究显示,此政府增信模式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1.5-2个百分点。此外,地方财政对信用担保协会的实际事故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这一基于市场的融资支持与风险补偿制度,既拓宽了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又增强了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维持经济结构稳定与产业链完整。
03
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结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国际经验,我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建设和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1. 构建多层次融资市场,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结构
美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于推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融资结构不够优化。为此,应加快构建以股权、债权、私募、风投等为支撑的多元化资本市场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要合理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角色,既借鉴美国市场主导型融资生态的高效性,也吸收德国、日本在政府引导资源精准投向关键产业方面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应推动金融机构专业化与服务多样化发展,围绕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针对地方产业特色,为本地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二是健全退出机制,完善并购重组、股权转让等资本退出路径,激活风险投资与私募市场活力;三是加快债券市场改革,推动中小企业专项金融债发行,扩大直接融资覆盖面;四是大力培育风险投资与创业投资生态,设立专注初创企业的天使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早期创新项目;五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升民营企业财务透明度与信用水平,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预期。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市场体系,将有效优化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增强其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推动民营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2. 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结合日本的信用担保体系与德国的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体系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加快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强化信用担保机制,以有效缓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通过“信用增信+政策保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金融支持架构,将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与金融服务质量,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3. 推动产融结合,促进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
德国产融协同模式为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首先,应借鉴德国地方银行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做法,推动我国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专属业务部门和灵活信贷服务,提升融资效率和服务精准度。其次,要强化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银行的联动,借助政府性担保、贴息贷款及产业引导基金,分担银行风险,增强金融资源对重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应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协作,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系统化融资解决方案,优化资金流转效率。在此基础上,还需推动金融工具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租赁等多样化产品,提升对轻资产企业的金融适配度。此外,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控能力,并加强银企信息对接平台建设,将进一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应建立政银企多方协同机制,形成政策引导、金融服务与产业发展融合共促的良性生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总之,各国根据自身国情探索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模式,这些经验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然而,我们的视野不应局限于此。新加坡通过灵活高效的政府-银行联动机制,打造了亲商、高透明度的融资环境;以色列依托风险投资与技术转化体系,有效支持了初创科技企业成长;韩国则通过政策性金融与产业政策结合,推动中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跃升。这些国家在金融服务创新、科技金融建设、政策协同机制等方面的实践,同样值得我国深度学习。
我国则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特征与发展阶段,从制度完善、市场机制、政策引导、金融科技、信用保障等多个维度系统发力,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渠道、高效率的融资生态体系,为我国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金融支撑。
▼
下一篇:锅圈股价后劲不足,两万家店梦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