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世纪运河,传来新动向。
近日,浙江《关于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明确提出“谋划推进浙赣运河”。
消息一出,再次引起热议。作为浙赣粤运河的一部分,浙赣运河途经浙江杭州、衢州和江西上饶、鹰潭、南昌等城市,规划全长约760公里,堪称打通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世纪水运工程。
为什么富裕程度领跑全国,高速、高铁密如蛛网的浙江,依然在拼命打通运河“大动脉”?
事实上,中国正在拼命“挖运河”,力推全国跃入一个“新运河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起码有八大省份联手,砸下超8500亿元复兴内河航运——
浙赣粤运河,总投资预计3200亿,超过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最长的运河,相当于北京到厦门的距离,打破“环江西经济圈”的尴尬;
湘桂运河,猛砸1500亿,进一步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圈,让湖南获得两大出海口;
江淮运河,总投资950亿,连接长江和淮河,目前已通航;
荆汉运河,计划砸748亿,打通给长江来个“截弯取直”,解决长江中游的“梗阻”;
平陆运河,总投资超680亿,硬生生给广西造出一个“出海口”,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短的出海通道。目前进展约七成,计划在2026年建成;
河南运河网,计划砸下1416亿,谋划47个内河水运项目,一举融入长三角;
……
要知道,这些运河项目如果顺利建设,都达到了世纪工程的级别,总投资约等于7座港珠澳大桥!
为什么在高铁通达、地铁纵横的时代,还要疯狂凿运河?背后,是一场真正的国运之战。
永远不要低估,一条河的力量。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打通,让欧洲和亚洲的航程至少缩短7000公里,抹平了这个地球的距离。
13世纪末,京杭大运河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南北转移的最后一步。
如今,一条条“下血本”开凿的运河,将再次中国沉睡的水系打通、串联,形成新的山川经脉。
最近传出新动向的浙赣运河,早在1986年就开始相关研究,因涉及跨省协调、生态环境影响评估、项目经济性论证等多重复杂因素,至今仍处于前期筹备阶段。尽管尚未进入实质性建设,但由于长度长、投资大、影响大,一直备受关注。
它的影响有多大呢? 这么说吧,一条浙赣粤运河,将横跨浙江、江西和广东三省,规划全长1988公里,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长194公里,且与京杭大运河直接“牵手”,堪称惊天大手笔。
浙江的钱塘江,与江西的鄱阳湖“牵手”;江西的赣江,与广东的北江“相聚”;长三角水运直达粤港澳大湾区,江西也将一举打破“阿卡林省”的封印。
超强运力,意味着无比低廉的运输成本。根据测算,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成本的1/2,公路运输成本的1/5,航空运输成本的1/20。
受惠最多的,可能就是江西。要知道,江西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有色、稀有、稀土和铀矿产基地之一,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依靠运河,大宗货物只需要花低廉的运费,就可以实现南北流通,链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港,通往世界各地。
假以时日,江西就有可能凭借发达的水运和资源,发展上下游工业,逆天改命。
目前来看,最受期待的运河,像浙赣粤运河,往往实施难度也是最高的。
作为“九州通衢”、水网纵横的湖北,在运河建设上,则最富有想象力,正在拼命争取国家支持,推动筹划了10年的荆汉运河建设工程。
去年10月,一则《荆汉运河工程规划咨询中标成交公告》引起关注,体现湖北仍在不懈努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三峡大学校长黄艳再次提出建议,建设“荆汉运河”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综合效益。要知道,黄艳曾担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是一位专家型代表。她表示,为破解宜昌至武汉河段航运瓶颈问题,湖北省有关院士专家团队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经过近十年科学研究,提出了荆汉运河工程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及规划已经成熟。
为什么说荆汉运河极具想象力呢?
这条运河,将直接把长江来一个“截弯取直”,从松滋市松滋口到武汉市东荆河口,拉出一条约230公里长、8米深、90米宽的人工河,能够通行万吨级的船!
项目预计总投资784亿,同样是个“世纪工程”,同时收益也极为可观。
这样一来,加上原航道升级,万吨级轮船经荆汉运河、三峡水运新通道,可以直达重庆,预计缩短航程260公里、减少运输时间约14小时、每年降低物流成本300亿,极大提升长江航运效率。
一旦建成,长江中游的“梗阻”问题,将一去不复返。
比起浙赣粤运河、荆汉运河,离我们更近的下一条世纪运河,很可能是湘桂运河。
这条预计总投资高达1500亿、长达300公里的运河,将贯穿湖南、广西,堪称现代版的“灵渠”,让粤港澳大湾区的水网,通过湖南直接联通整个长江流域。
一旦贯通,湖南将实现“北上长江,南下珠江”双入海通道的惊天布局,惠及整个中西部。
正因如此,整个湖南省也念兹在兹,不遗余力在推动这条运河的建设进度。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湖南代表团提出11条全团建议,头一条就是湘桂运河。2023年全国两会,湖南团提出的全团建议,第一条“C位”同样是它。
对湖南来说,一旦湘桂运河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货物至北部湾水运里程将缩短约1200公里,联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湖南,无疑将“变身”南北水运大通道的航运枢纽,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永州等城市的港口地位也会一同“起飞”。
那画面,实在太美了。
千万不要觉得这些省份在做梦。
浙江、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广西、河南、安徽这些省份,已经代表了中国巨大的地方力量,孜孜以求地推进,终有成功之日,何况受惠的绝不止这些省份,而是全中国。
曾经广西几十年都没能落地的平陆运河,现在不也快完工了吗?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以中国现有的基建实力,工程技术层面已不再是制约项目推进的核心因素,关键难点主要在经济效益、生态影响及区域协同等方面。
专家分析,地方对运河建设持有较高热情,主要基于两大因素。一是经济层面看,水运具备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区域物流成本;二是作为重大基建项目,运河建设对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部的《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提出:到2035年,中国内河千吨级航道里程达到2.5万公里。
但当下,中国能够承载千吨级的航道里程仅为1.5万公里,这意味着,还有1万公里量级的航道要在未来十年完成开通。
可以说,“运河梦”也是一种“新”基建,牵引着新时期地方发展的增长新机遇。
今天,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做强“国内大循环”,而水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202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1%,虽然是历史新低,但比2020年(14.7%)下降幅度相当有限。
这是因为,中国物流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出现了显著的瓶颈。
未来如何进一步下降到发达国家7%-10%的水平?水运是一个关键的抓手。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目前的通航河流主要集中于长江、珠江流域,且互相不联通,很多地方淤积、搁浅、支离破碎,水运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薄弱。
简单来说,中国的水运体系尚未形成一张足够完整的网。而这一切,随着一条条“世纪运河”的陆续建成,有望得到彻底改变。
它们就像了打通八脉的经络,让中国的内河航运,纵横接续、连成一体,最终形成一张“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超级水运之网,覆盖着整个华夏大地:
血脉奔流,经济活力也随之源源不绝。
接下来,中国内河航运的这场大洗牌,也是每一个相关省份弯道超车、发展崛起的历史机遇。
有人说,中国错过了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但又在今天重塑一个全新的大航运时代。
如此史诗级机遇,不可错过。
参考文章:
中国新闻周刊:又一世纪运河来了?
智谷趋势:超万亿砸下,水运新基建汹涌来袭!什么信号?
城市进化论:东部沿海大省,为何盯上内河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