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工程 矢志能源报国 书写发展新篇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8日第 08 版)
今年是新中国电力规划设计行业诞生75周年。勇担能源报国使命,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工程”)与能源电力发展同频共振、砥砺同行。从成立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双碳”目标下的全球领跑,一代代建设者接续奋斗,中电工程实现了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助力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电力能源体系,用“中国标准”“中国方案”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创业:探路电力规划设计
东北电力设计院是中电工程的子公司,1950年5月28日,其前身东北电业管理局设计处成立,新中国首个专业电力勘测设计机构就此诞生。
这是一支成立之初只有12人的先锋队,以舍我其谁、忘我拼搏的气魄,在松辽大地上接连完成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火力发电厂、第一个220千伏送电线路工程,奠定了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石。
1951年1月,设计处接到齐齐哈尔发电厂改建工程设计任务。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在既无设计经验、又无完整电厂设计资料参考的情况下,团队成员边学边干、边学边创,一个多月内高效完成40余张专业制造图纸的绘制工作。电厂如期竣工投产,开启了新中国电力工业自主设计的篇章。
在吉林省丰满水电站西南边坡上,伫立着一座电力铁塔。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的第一条220千伏送电线路——松东李线1号塔。
1952年7月,设计处接到代号为“506工程”的松东李(丰满—东陵—李石寨)220千伏送电线路工程设计任务。当时,220千伏代表了世界最高电压等级,连主要的设计准则都无法确定。设计团队不断探索、从头做起、边学边干,于1954年1月23日,提前67天建成了新中国第一条220千伏送电线路。松东李线的投产,使中国在送电方面迈入世界行列。
75年筚路蓝缕,如今,当初只有12人的设计队伍已成长为世界能源工程设计的领军企业,已成为涵盖24家设计院、3家境外子企业的集团公司。2011年,6家区域院和14家省级院划入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实现资源整合并于2018年组建能源设计咨询集团——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现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自2020年起,中电工程连续5年位居“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榜首。中电工程设计承建了一大批重大工程,成为代表中国能源电力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创造:书写能源报国篇章
作为电力建设的先导力量,中电工程坚持以科技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以专业优势主导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技术优势参与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投资建设,做好推动能源变革的“智囊团”与“工程师”,为项目落地筑牢根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绿色发展创新赋能。
数据显示,75年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5万千瓦,到2024年的33.5亿千瓦,增长超1800倍;全社会用电量从43亿千瓦时攀升至9.85万亿千瓦时,增幅逾2200倍;电网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突破240万公里,特高压输电技术持续领跑全球,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发电装机容量、电网规模、清洁能源投资规模榜首。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凝聚着几代电力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中电工程“敢为天下先”,在神州大地、五湖四海参与设计建设了一座座电力工程里程碑:
1981年,中国首条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平武超高压输电线路投运,拉开超高压电网建设序幕;
1991年,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厂投产,实现核电领域技术突破;
2009年,世界首条商业运营的特高压输电工程——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竣工,确立了中国在特高压领域的领先优势;
2016年,世界第一个100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项目——泰州电厂二期2台1000兆瓦二次再热机组项目投产,刷新世界燃煤发电效率纪录;
2020年,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工程线路全线贯通,实现复杂电网柔性调控重大突破;
2022年,世界首个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清洁可靠的绿色电力保障;
2024年,全国规模最大的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三峡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建成投运,为中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探索新能源开发模式提供示范样本。
通过参建一个个国家超级工程,中电工程不仅展现了技术实力,还彰显了“许党报国、自强不息、科学严谨、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
创新:点燃绿色能源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永恒主题。从引进跟随到自主创新,再从占据技术制高点到深入科研“无人区”,中电工程走出了一条实干报国之路,为中国从电力大国向电力强国迈进持续贡献力量。
作为一流能源战略智库,中电工程深度参与“十三五”“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研究,完成电力科技创新专项研究,编制能源领域首部《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撑。组建中欧、东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中英能源、CCUS合作平台建设,发布《海外74国电力发展研究》系列报告,深度参与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电源项目建设和电力联网工程,成功收购西班牙易安、盖飒工程公司,打造欧洲区域业务创新平台。
通过构建“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分中心+六大专业研究院+四大科创中心”的立体化研发体系,依托39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研发平台、1万余项专利和1900多项国际国内标准,中电工程锚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以机制创新赋能科技创新,聚焦新一代煤电、高空风能、数能融合、绿色燃料等12个重点方向,全谱系开展能源电力技术攻关。
在传统能源领域,中电工程持续推动百万千瓦级火电、百万千瓦级核电常规岛、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及百万伏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四个百万”迭代升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在新型能源领域,中电工程重点突破高空风能、新型储能技术,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型伞梯式陆基高空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大开口槽式集热器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河北省赤城县60MW/360MWh重力储能示范项目入选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压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围绕绿色电力、绿色算力、绿色动力,中电工程推进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投资建设黑龙江双鸭山、沈阳绿色燃料示范项目,参与“东数西算”枢纽建设,攻克数据与能源耦合等关键技术。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电工程实施“AI+能源电力”专项行动,推动公司“上云”“用数”“赋智”,加速“云上设计院”数字化平台建设,助力全面重塑行业格局。
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共进,面向未来,中电工程将继续当好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的排头兵,践行突破关键技术、打造大国重器的责任使命,持续深化能源技术研发,推进电力规划设计创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和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和转型发展,为中国电力规划设计行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来源: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