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有着“小超人”之称的李泽楷,一直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大胆的投资布局而闻名,其商业版图也一直备受外界关注。近日,李泽楷旗下的富卫集团第四次冲击港交所,无疑再次将聚光灯聚焦在了富卫集团以及李泽楷的保险帝国之上。
与以往不同,此次招股书显示,富卫集团IPO的联席保荐人仅有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且富卫集团在2024年成功扭亏为盈。种种迹象表明,相较于前几次的铩羽而归,此次富卫集团手中又添加了不少新的筹码,也在无形中拉高了外界的预期。
毫无疑问,经过多年的资本长跑,富卫集团的上市进程一直是外界所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李泽楷保险帝国扩张的重要一步。那么此次富卫集团能否成功上市?其结果令人瞩目。
1
上市之路坎坷不断,
三次IPO冲击均铩羽而归
2013年,李嘉诚设立家族信托,长子李泽钜接班掌管长和系资产,而次子李泽楷则获得现金分红。分家后,李泽楷敏锐捕捉到亚洲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
2012年10月,李泽楷旗下盈科拓展集团斥资21.4亿美元收购荷兰国际集团在港澳及泰国的保险业务,紧接着又引入瑞士再保险4.25亿美元战略投资,随后于2013年正式更名为“富卫”,并开始陆续推出相关保险业务品牌,富卫集团雏形初现。
在随后的时间里,富卫集团进行了疯狂的并购扩张,先后收购了印尼PT Finansial 、越南大东方人寿、日本AIG富士生命等多家保险公司,将业务范围扩张至东南亚多个地区,一跃成为了东南亚保险市场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相较于前期的创立与发展,富卫集团的上市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2021年9月,成立不到十年的富卫集团向纽交所发起冲击,其募资金额在20亿到30亿美元之间。但因为当时美国正收紧中概股监管,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大跌,无奈之下富卫集团于同年12月撤回赴美上市申请,首次IPO的愿景磨灭。
随后,富卫集团选择转战港股,分别在2022年2月和9月、以及2023年3月三次递交招股书,但均以失败告终。而富卫集团冲击港股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保险板块股价当时一直在低位徘徊,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资本对于富卫集团上市一直处于谨慎态度。而另一方面,富卫集团自身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因为疯狂的并购模式导致的高负债以及造血能力不足一直遭受着外界的质疑。
2
业绩呈现增长态势,
但掩盖不了高亏损和高债务
根据招股书显示,富卫集团年化新保费由2014年的3.09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9.16亿美元,取得了5.2倍增长。其新业务价值为8.34亿美元,总加权保费收入为66.32亿美元。
一系列数据显示,在业绩增长方面,近些年富卫集团确实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但业绩持续增长的背后,却并不能掩盖富卫集团其经营状况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造血能力不足,三年累计亏损十亿美元
从净利润来看,富卫集团2022年至202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2亿美元、-7.17亿美元和0.1亿美元,三年累计亏损10亿美元。
对于2022年和2023年的亏损,富卫集团在招股书里做出了回应,主要是由于不利的资本市场变动导致的投资回报亏损及激进扩张带来的债务整合成本所致。
比如在2022年,其富卫集团的投资回报为-0.17亿美元,其投资收益受损影响了其集团的整体收益。又比如在2023年,富卫集团出售与日本Athene再保险交易相关的金融投资,产生了5.05亿美元税前亏损,同样对业绩的盈利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2024年能扭亏为盈,其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资本市场表现向好,富卫集团的投资回报大幅攀升,从2023年的3.59亿增至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51.9%,这和公司的核心业务增长无任何关系。
此外,港澳业务受益于内地访客客户,保险产品销售额得到了爆发性的增长。相较于前两年,2024年来自内地客户的新业务销售额增长6.3倍、年化新保费增至2.64亿美元、新业务价值升至1.09亿美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业绩的盈利。
疯狂扩张下,资产负债率高达87%
正如前文所说,自从成立初期开始,并购一直是富卫集团的扩张道路上的主旋律。从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至2020年期间,富卫集团至少完成了十余笔并购交易,投入了至少200亿的资金,并迅速确立其市场地位。
近些年富卫集团并购事件
虽然通过疯狂并购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但是富卫集团为了支持这些并购活动,大量依赖债务融资,也为后续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率埋下伏笔。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富卫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3.22%、85.51%、87.31%,逐年攀升的同时也对经营现金流和负债总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截止2024年末,富卫集团的经营现金流净额仅为5.2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截止2025年4月,富卫集团的借贷规模已经达到了27.86亿美元,再加上未偿还永续证券7.59亿美元和租赁负债0.96亿美元,负债总额已经超过了36亿美元。
投资组合由债务证券组成,面临较大的风险
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一直是富卫集团的一大缺点。截至2024年底,富卫集团的投资组合规模为419亿美元,但是债务证券就占据了总规模的79.2%,这种投资组合结构使得富卫集团在市场波动时面临较大的风险,从前文我们提及的近几年富卫集团投资回报起伏波动大就能明显的看出,一旦资本市场低迷,就极有可能影响到公司的业绩和财务压力。
3
第四次冲击IPO,
富卫集团并非毫无胜算
不难发现,由于其激进的扩张策略和对债务融资的过度依赖,富卫集团背负了高额的债务,财务风险较大的同时,盈利能力也并不稳定,这也为上市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富卫集团此前的上市之路坎坷不断,但此次第四次冲击港交所,却也并非毫无胜算,而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表面上看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2024年,富卫集团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取得了1000万美元的净利润。虽然主要得益于投资回报的大幅攀升,但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富卫集团的盈利能力有所好转,这有助于投资者对其的信心,也为富卫集团增加了底气。
其招股书也披露,富卫集团拟将IPO募集资金,用于加强公司的股本、偿付能力、核心流动资金,在提高资本水平的情况下,建立超出适用法定要求的资本缓冲。
第二,股东背景十分强悍,能给予有力支持。除了李泽楷控制富卫集团约66.70%的投票权之外,包括欧力士亚洲资本、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泰国汇商银行、李嘉诚基金会等均为公司股东。这些背景强悍的股东不仅仅能为富卫集团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也能在业务市场拓展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资源渠道。而在上市过程中,这些股东的存在也是富卫集团手中重要的砝码,不仅有助于通过港交所的审核,更能吸引众多投资者。
此外,富卫集团本次的IPO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均为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具有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有助于提升IPO的成功率。
第三,整体市场环境正在变好。与前几次富卫集团冲击港交所相比,当前的市场环境对富卫集团此次IPO较为有利。数据显示,在2025年前五个月,港股市场总计27只新股IPO上市,累计募资达到了777亿港元,港股市场整体流动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募资额重回全球第一名。
而整体市场环境的改善,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提高,对新上市公司的接受度也相对增加,这对于于富卫集团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总的来说,从其创立与发展历程来看,早期富卫集团通过疯狂的并购,在亚洲保险市场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其上市之路却屡屡受挫,前三次冲击港交所均以失败告终。而近几年的经营状况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盈利不稳定,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这些都为IPO的前景蒙上了阴影。然而,此次冲击IPO,财务状况的改善、市场环境的变化都为富卫集团的成功上市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但最终能否成功,仍需等待市场的检验。
下一篇:中国啤酒抢高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