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国商务部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将针对欧盟进口农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期限延长至12月16日。公告指出,由于案件复杂性超出预期,依据相关法规,调查期限需作相应调整。这意味着中方对欧盟农产品的贸易制裁措施将持续生效,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欧洲舆论广泛关注。
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这项延期举措恰逢中欧电动汽车关税谈判进入冲刺阶段,其战略时机选择极具深意。就在公告发布前一日,多家欧洲主流媒体披露,中欧代表团在电动汽车关税及农产品贸易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在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的技术方案对接和法律文本协调层面,双方已就关键条款达成实质性共识。
据可靠消息源透露,目前中欧谈判团队在白兰地反倾销案的价格承诺机制设计上已形成基本框架,同时就欧盟材料供应商的通关便利化安排达成原则性一致。在扫清诸多程序性障碍后,谈判焦点已转向最具挑战性的电动汽车最低限价协议制定,标志着磋商正式进入攻坚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此次延长贸易调查期限的决策,折射出谈判进程遭遇重大阻力。有迹象表明,欧方代表团在核心议题上可能采取不切实际的要价策略,迫使中方不得不通过强化贸易调查手段,向布鲁塞尔传递明确信号。
必须指出,欧盟以所谓"不公平补贴"为由对华电动汽车发起调查,实则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产业保护主义行径。其调查逻辑存在根本性缺陷——在缺乏确凿证据链的情况下,仅凭单方面指控就启动双反调查并加征惩罚性关税,导致中国电动车在欧售价反超本土车型,这种扭曲市场的行为暴露出三大战略意图:
其一,通过人为设置贸易壁垒,延缓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扩张步伐;其二,借助关税工具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为欧洲车企争取技术升级窗口期;其三,将单边调查模式复制到其他优势产业,构建系统性对华贸易壁垒。
欧盟炮制的"补贴论"完全经不起推敲。其论证逻辑存在致命漏洞——仅凭中国车企的规模优势就臆断存在不当补贴,这种先预设结论后拼凑证据的调查方式,连欧盟内部智库都质疑其合规性。
事实上,在损害认定和补贴界定等核心法律问题上,欧盟内部尚未形成统一意见。这种仓促推进调查程序的做法,实质是刻意模糊经济优势与技术优势的界限,通过偷换概念降低补贴认定标准,其双重标准昭然若揭。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方采取选择性执法策略,试图通过差异化税率瓦解中国车企的统一战线,甚至企图与个别企业单独议价。这种分化策略暴露出其真实意图——用贸易手段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但历史经验证明,保护主义最终将反噬欧洲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