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9日的伦敦,举行了中美双方的第二轮贸易谈判。正式会谈之前,美国一方面通过多渠道传递消息,试图逼迫中国在稀土资源上作出让步,要求完全放开出口。然而,中国的谈判策略远不止于此,凭借在其他领域的优势,中方同样能够在谈判桌上占据有利位置,并有效扭转局势。
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在稀土供应链的掌控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打破了原有的供应格局,显著改变了双方在谈判中的力量对比。中国对稀土的管控措施不仅给美国施加了巨大压力,也为中国在谈判中提供了更多筹码,暴露出美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存在的多重脆弱环节。
- 美国军事供应链中的严重漏洞
《纽约时报》进一步揭示,美国过去十多年间虽然多次尝试寻找稀土的替代品,但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中国相比,美国在稀土产业的技术发展上相对滞后。在稀土产业本可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美国企业因短期利润不足而放弃了相应的投资与研发,转而选择依赖从海外进口稀土资源。随着美国军工产业的不断扩大,稀土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其中一种叫做“钐”的稀土元素。
钐具有广泛的军事用途,几乎涉及所有重要领域。钐被广泛应用于导弹、战斗机、以及各类炸弹等高端装备中。由钐制成的钐磁铁能够在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解决了在有限空间内高效运作的电动机对耐高温材料的需求。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曾明确指出,每架F-35战斗机就需要约23公斤的钐磁铁。然而,如今失去了中国的供应,这家公司面临着极为困难的局面,无法找到可替代的供应渠道,只能无奈地呼吁美国政府采取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这一窘境,美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打压措施,试图削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技术优势。例如,限制对华出口关键芯片和发动机等高科技产品。同时,美国还试图凭借其在页岩乙烷领域的领先地位,对中国进行出口管制,但这些措施的效果远低于预期。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且这些手段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中国的崛起。
- 中国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掌控
中国在关键矿产资源的掌控方面远远超出了稀土的范围,许多涉及高科技产业链的矿产资源也都处在中国的控制之下。比如,今年4月,美国对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太阳能产品征收超过3000%的高额关税,这一措施明显是针对中国,因为这些东南亚国家很多都是中国光伏企业的生产基地,而中国在光伏产业中早已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
其中,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核心矿产,其对未来绿色能源的突破性进展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在全球多晶硅的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年产210万吨稳居全球第一。据2023年行业报告显示,全球多晶硅的总产能为225.6万吨,其余产量仅有约15万吨,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如果中国在这一领域实施类似的出口管制,美国的光伏产业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因为美国本土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其市场需求。
此外,《金融时报》还指出,钛、镁、铟等矿产同样有可能成为中国反制的对象。这些矿产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颇高,且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既适用于民用,又可用于军事工业。特别是镁,其全球产能占比高达85%,在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如果中国对这些矿产实施管制,给美国带来的影响将不亚于稀土管制的效果。
在中美第二轮贸易谈判即将开始之前,美国方面不断传递信息,要求中国取消所有稀土管制,试图将局势恢复到几个月前的状态。与此同时,有消息人士透露,在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时,美国政府已迫切寻求解除管制,甚至愿意在谈判中讨论取消对芯片和发动机的出口限制,试图以此交换中国放开稀土资源的出口管制。
下一篇:下周A股,利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