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已走完一半的路程,该出预测文章了——根据当前的多项经济数据分析、解读及展望,南生认为:4至6月的我国GDP实际提升力度将在4.7%至4.9%区间,取个中位数,4.8%吧。
增速预计维持在4.8%左右,主要依赖三大动能
一是企业对非美市场的拓展获得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对冲对美贸易的损失,而得到了更多的收益——以5月份为例: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上涨16.8%、对越南出口上涨18.8%、对泰国出口大涨20.9%,对整个东盟的商品出口金额大涨了12.2%。
2025年5月份,我国对法国出口上涨5.9%,对德国出口金额提升了12.3%,对整个欧盟的出口增长了6.4%;对英国出口上涨7.4%,对加拿大出口上涨8.7%,对拉美各国的商品出口上涨9.4%……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出口金额在今年5月份上涨了9.2%,对非洲各国的商品出口金额大涨了18.9%,并推动:我国5月份的外贸顺差金额暴涨至1032.2亿美元,同比居然激增了40.3%,创新高。
是不是感到很惊讶啊?特朗普的本意是围剿中国,降低我国的外贸顺差,但结果却是:中国的对外贸易继续高歌猛进,单月顺差金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若保持下去,今年的顺差有望冲击1.2万亿美元的新高峰。
二是财政政策前置发力,支撑基建、高新及战略产业的投资,成为稳增长的核心引擎。例如:发改委谋划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解决绿色基建、城市更新、新一代核电站等大型项目的资本金问题。
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在前5个月增长17.3%,占全部投资贡献率的63.6%;在外部科技封锁(如美国芯片限制)倒逼性激励下,半导体、稀土永磁等战略产业投资强度维持高位。
三是短期消费有了跃升度——5月社零同比大幅回升至6.4%,主因“618”促销前置和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发力。家电、通讯器材、汽车零售分别增长53%、33%和1.1%,文体娱乐用品增速超28%。
隐忧在于政策资金消耗后部分地区暂停“国补”,且商品消费呈现“量增价跌”分化——部分家用电器的价格环比连降两月,这说明:需求基础尚不稳固,消费信心的短期回升势头不稳固。
也就是说,经济深层矛盾依然突出:通缩压力持续发酵——5月PPI同比下降3.3%,内需疲软态势未改,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预示着:我国经济增长动能依然在跛脚,各部门的发展分化现象严重。
我国依然存在,内生动能不足的深层次矛盾
当前最大的拖累因素是房地产市场,依然在深度调整。5月份的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扩大至12%,70城新房及二手房的价格环比跌幅加深至0.2%、0.5%,二手房挂牌量超半数城市创新高——卖不出去。
通缩依然存在,温和通胀目标迟迟未达到——CPI多个月份都是负增长,PPI更是深度通缩,反映工业领域供需失衡。居民贷款增速持续低于企业贷款,凸显内需修复滞后于生产扩张,产能过剩加剧。
与国家主导的大型项目投资相比,我国的民间投资疲弱。1至5月份的民间投资增速归零,即使剔除“萎靡数年的房地产市场”后也仅实现了5.8%的增幅,而中小企业的PMI持续低于荣枯线——活力不足。
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当前遇到的诸多问题本质是经济增长对政策刺激的路径依赖与市场自我造血机制弱化并存的结构性困境。短期需通过“收入—消费”正循环修复需求侧,中长期必须依靠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制度壁垒,推动增长引擎转向市场创新驱动。
中美博弈复杂化,外部变量依然存在
尽管中美两国领导人有了直接的通话,两国代表在瑞士、英国先后洽谈缓和市场情绪,但双方谈判目标错配:美方聚焦战术性贸易协议和稀土,中方要求涵盖科技、关税等广泛领域。虽临时妥协,但斗争仍在。
这种“边打边谈”的复杂态势,对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产业升级构成三重挑战,分别是:产业链与贸易链“被迫双轨化”,稀土牌短期有效但并非万能,战略缓和与全面对抗之间的平衡难度激增。
综合研判,二季度经济虽守得住增速底线,但深层次结构矛盾需更实质性政策转向。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将成为观察政策是否加码的关键窗口,而中美贸易谈判进展与内需复苏的可持续性,将主导下半年经济走向。
真正的转折点或将在2026年,待房地产出清完成、半导体、新能源产业发展红利释放后,我国GDP增速将有望重回5%以上的可持续增长轨道。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增长稳健,还包括温和通胀。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