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的棋盘上,“稀土”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科技产业的“命脉”,
一直以来,中国以压倒性的稀土产量,占据着全球稀土市场中绝对的话语权,
现在美企们决定突破困境,甚至宣称在一年内就能扭转乾坤,打破中国垄断,
这场豪言壮语的背后,美方所言真能迅速见效吗?
更让美国坐立难安的是,日前,中哈再次“携手,签署了10份协议,
不光是经济合作的加深,更可能改变未来全球稀土的供应链格局。
中哈的动作,将如何再次激起国际市场的风暴?
2025年5月,美国稀土巨头约书亚·巴拉德的最新战略报告中,
自信满满地计划在一年内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垄断”,
可想而知,这一声明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迅速引发了美国政界和企业界的强烈反应。
众所周知,中国控制着全球百分之七十的稀土开采量,和85%的精炼产能,
以及约90%的稀土金属合金和磁铁产量,
甚至在稀土回收技术中,废旧永磁体的回收率甚至高达95%。
这样一个漂亮的闭环,岂是说说大话,就能撕开一道口子的?
从2020年到2023年,美国百分之七十的稀土化合物都来自于中国,
换句话说,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控制权等同于垄断。
自2025年春天,中国加紧了本国稀土出口政策后,全球的汽车,工业厂商都在瑟瑟发抖,
美国的福特,德国的汽车协会,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公司,纷纷表示,
中国稀土的出口审批速度,根本跟不上自己的供应需求,生产中断,近在咫尺。
如此看来,也可以理解,美企急于打破这个桎梏,
可自信的前提,至少要明白,中国在全球的稀土领域的话语权,
是努力了三十年的稀土分离和提纯技术。
去年美国能源部十几个稀土项目,没有一家实现商业量产,
现在靠什么,能一年逆袭呢?
在这场全球稀土角逐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马斯克。
关于稀土这一点,特斯拉的CEO早在2025年4月就发文感慨,
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稀土资源,但中国拥有最完整的稀土提取产业链,
这种优势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可想而知,美国想在短短一年内赶超,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美国的稀土“逆袭”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时,
2025年6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10份重要协议,
这些协议涵盖了两国在能源、交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合作,
其中核电站项目成为关键订单,
哈国总统明确表示:"中核集团将成为我国核能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
这句话背后,是价值超百亿美元的核电大单最终花落中国,
哈萨克斯坦计划建设第二座核电站,中核集团能提供从资金到技术、
从设计到废料处理的全产业链服务,还有在核能领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
这一合作,不仅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也是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逐步扩展影响力的关键举措。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通过全方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互联互通。
能源管道、铁路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融合,
古老的丝绸之路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
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深化。
通过核电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等多维度的合作,
中哈两国正在共同打造更加繁荣、更加稳定的区域经济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哈合作必将在未来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是很难撼动的。”
回顾这场全球稀土的博弈,从特朗普政府的紧急应对,再到中哈的战略合作,
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将稀土、医药、核能等领域的优势转化为标准制定权,
这种多维度的资源博弈,才是未来经济市场竞争的“隐形力量”,
美国若依然执迷于短期的突破,恐怕会错失真正的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