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越南之后,又一个东南亚国家在压力下“低头”,火速与美国签署对等关税协议。
据日本《读卖新闻》7月5日报道,柬埔寨政府宣布已与美国在关税谈判中达成协议,成为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关税协议的第二个东南亚国家。
根据美方此前表态,若未达成协议,柬埔寨将被征收高达49%的对等关税。
这项税率,是目前美国针对东南亚国家中设定的最高一档。
柬埔寨副首相孙展拓
2024年,柬埔寨出口总额为262亿美元,其中大约40%都是出口到美国市场。
这些出口产品里,纺织品和制鞋业占了大头,是柬埔寨对美国出口的核心产业。
一旦高关税正式生效,对柬埔寨的出口依赖型经济将会造成严重冲击。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49%关税一旦执行,柬埔寨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3.2%,会有25万人失业。
协议达成后,美方对柬埔寨的关税暂时下降至20%。
不过这个协议的内容远不止税率那么简单。
据相关消息透露,这个协议中还包含了“原产地追踪”与“第三方规避”的条款。
美方要求柬方加强对出口产品的原材料的来源监管,防止其他国家借着柬埔寨的名义,往美国中转卖商品,躲避美国的关税。
根据柬埔寨工业部的数据显示,当地很多服装出口企业的原材料都得靠进口,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所以这个条款主要就是针对 “中国制造的东西贴上柬埔寨的标签,再转手卖到美国” 这种情况。
在协议的执行上,柬埔寨必须给每一批出口美国的产品提交完整的“出身证明”,包括布料是从哪进口的、怎么加工的、通过什么路线出口的这些信息。
如果原材料来源不符合美国的要求,就会被当成“第三方规避”,直接加征40%的惩罚性关税。
同时,美国还要求柬埔寨出口企业提交采购合同、进出口报关单、加工明细、仓储证明等12项以上的文件。
美方想在东南亚建一条清晰且可控的供应链。
不仅是柬埔寨,此前越南与美国达成的协议中也明确提出,将对经由越南转口的商品征收最高可达40%的关税,重点针对第三国原产商品。
而这个第三国指的就是中国产品。
从越南到柬埔寨,这类“原产地审核+高关税惩罚”的组合条款逐渐成为美方在协议中标配。
而这一系列安排的共同逻辑,就是想要求东南亚国家在出口体系中排除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推进“去中国化”的供应链。
更重要的是,这份协议还引入了“年度关税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该机制,美国有权每年重新评估美柬之间的贸易平衡情况和协议的执行效果。
并且美方还可以根据贸易顺差大小、柬埔寨执行协议是否合规等因素,单方面决定要不要继续给柬埔寨优惠税率。
这意味着,即便现在把关税降低了,以后还是有可能会被调高的。
此前2024年,柬埔寨对美国出口为127亿美元,进口仅为3亿美元,形成高达12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在这种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下,美国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关税来给柬埔寨施压。
而柬埔寨这边就变麻烦了,政策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企业订单也越来越难签约。
所以,从目前协议里能看到的内容来看,美国的目的可不只是做个买卖换市场,而是想通过定规矩,把东南亚供应链的主导权攥在自己手里。
在越南与美国达成类似协议之后,美国又在柬埔寨复制这个条款。
而根据印尼政府发布的信息表示,当前印尼也正在与美方磋商关税协定。
目前,印尼卖到美国的产品要交 32% 的关税,此前印尼就提出想要增加美国的进口量,以推动两国的双边贸易谈判。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数据,2024 年印尼对美商品贸易顺差为179亿美元。
所以,印尼计划开放1700多种美国产品的“近零关税”,并提供关键矿产的优先采购权。
印尼还表示想通过改善与美国的贸易平衡,达成一项比越南更优的贸易协议。
同时打算多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和武器,以此来提升自己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
这说明美国在东南亚的谋划不再局限于吸引制造业入驻,而是既争夺原材料控制权,又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同时还不忘强化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泰国也开始紧张了,因为泰国的出口结构和柬埔寨差不多,服装、鞋子、电子产品出口都依赖美国。
此前,泰国国家货运商协会还公开提醒政府,要争取15%以下的税率。
但泰国政府担心选边太明显会触碰中国利益,因为泰国和中国已经签署了多个高铁和物流协议。
一旦在关税问题上倒向美国,那可能会影响和中国的基础设施合作。
所以,泰国干脆采取观望,先看柬埔寨和印尼的协议怎么落地,再决定怎么谈。
而这就是美国的算盘,先分化,再施压。
一个一个谈,不给东南亚国家抱团的机会。
美国正试图通过双边协议构建一个围绕自身规则运行的区域供应链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各国需满足“原产地清晰”“规则可追踪”的要求,逐步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
柬埔寨签署的关税协议释放出的信号,不只是对柬埔寨,更是在提醒整个东南亚地区。
所以,现在东南亚国家都面临要么遵守美国制定的规矩,换眼前市场的安稳。
要么想办法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给自己留条后路。
这次美国和柬埔寨签的协议,不是关税谈判的的结束,而是重新洗牌东南亚贸易格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