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科技圈最重磅的新闻莫过于设计巨头Figma冲刺纽交所上市,估值突破千亿大关。这家被誉为“设计界Google Docs”的SaaS企业,凭借云端协作模式颠覆了传统设计流程,如今覆盖95%的《财富》500强客户,年营收增速近50%。然而,在其招股书中,“AI”一词被反复提及超200次——既是增长引擎,亦是悬顶之剑。Figma坦言:AI的爆发让公司面临“无法保证持续竞争力”的焦虑。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Figma最新推出的AI工具Figma Make,只需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就能自动生成可交互的产品原型,重构了“从灵感到落地”的路径;而AI白板FigJam甚至能秒速总结会议要点、生成创意模板。效率革命背后,却是SaaS行业共同的隐忧:当AI工具越来越智能,人的角色会被取代吗?
答案或许藏在一场“人机协作”的进化中。
Figma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单点工具再强大,仍无法解决跨系统、跨角色的全链路效率瓶颈。设计师用Figma生成原型,却需手动对接产品需求文档;开发人员收到设计稿,仍要重复编写基础代码;运营团队策划活动,又得重新设计海报……这种割裂恰是当前AI工具未能穿透的“最后一公里”。
这也正是实在Agent破局的关键——我们不做单一功能的“超级工具”,而致力于成为贯穿业务全流程的AI智能体中枢。
想象一个场景:产品经理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实在Agent同步生成PRD文档、自动拆解任务并调用Figma生成高保真原型;设计师调整细节后,系统瞬间输出前端代码,推送至开发环境;运营人员输入活动主题,Agent结合品牌资产库即时生成海报、文案甚至数据监测看板。全程无需切换平台,所有动作在统一工作流中闭环。
与Figma的“工具赋能”逻辑不同,实在Agent的底层是业务逻辑的深度解耦与重组:
Figma在招股书中警示:“AI可能让软件维护更复杂”——而这恰是实在Agent的起点。我们相信,AI的终极价值不是替代人,而是让人回归创造性决策。当重复劳动被智能体消化,团队才能专注于Figma无法自动化的部分:理解用户情感、定义产品灵魂、创造差异化价值。
Figma的千亿IPO印证了AI协作市场的爆发,但它的焦虑也昭示着下一战场:谁能把碎片化的AI工具整合为“活”的业务生命体?实在Agent正在作答。
我们期待与你共同探索:当AI不只“生成结果”,而是“理解并推动业务进化”,人机协作的边界究竟能拓展到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