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美贸易的纷争,真是热闹非凡。稀土之争还没有彻底收场,美国还在头疼供应链问题,而中国这边又在浓缩铀领域下了大棋。2025年7月7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发布了消息,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对美国的浓缩铀出口总额为1.18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骤降了六成多。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事情,毕竟美国核电系统有70%的燃料依赖进口,而且俄罗斯的铀资源到2028年将全面禁运,这让美国人不得不深思熟虑了。
先从背景谈起。大家都知道稀土战的情况,美国一直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从2024年开始,中国对稀土出口进行了加强审查,限制了某些金属的出口,这让五角大楼不得不出资4亿美元购买本土企业的股份,力图扶植一个竞争力量。不过,稀土战更多的是产业间的竞争,而浓缩铀的情况就不同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事关重大。
铀是一种天然的放射性元素,广泛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海水中。铀矿富含铀-238和铀-235两种同位素,但其中铀-235的比例仅占0.7%。如果要在核反应堆中使用,需要将其浓缩到3%左右用于发电,19.5%用于新型小型反应堆,而军用浓缩铀则需要达到90%以上。浓缩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使用高速离心机、气体扩散技术或氟化学处理,技术壁垒高,全球只有不到10个国家具备商业化生产能力,其中中国和俄罗斯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目前,美国的核电占全国电力供应的18%,而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这一比例提升到400吉瓦,几乎是原有的四倍,但燃料供应问题成了最大障碍。美国本土的浓缩铀工厂只剩下新墨西哥州的一家,而且还归外资所有。冷战时期,美国依靠曼哈顿计划曾领先全球,50到80年代年产2000万到4500万磅铀精矿,曾是全球自给自足的主要供应国。然而,苏联解体后,美国启动了“兆吨换兆瓦”计划,从俄罗斯回收核弹头铀料,导致本土铀产能逐渐萎缩。1998年,美国私有化成立了美国浓缩铀公司,2014年经历破产重组后改名为森特鲁斯能源,目前虽然能勉强生产一些高纯度样品,但离大规模投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公司CEO坦言,美国几乎没有完整的核燃料循环能力,完全依赖进口。
2024年,拜登政府出台法案,要求到2028年完全禁止进口俄罗斯的铀,而特朗普的上台使得贸易战愈发激烈,中国加大了出口审查,导致出口量急剧下降。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运用资源作为杠杆,稀土出口已让美国尝尽了苦头。如今,浓缩铀的出口量已经跌至第六位,去年为33.8万吨,而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仅为12.4万公斤。尤其对美国新一代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来说,打击尤为严重,因为全球能够商业化生产高纯度铀的国家,除了中国和俄罗斯,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如果供应链中断,加上核电站的规划和审批周期通常需要超过10年,那么即使有了设计,再也无法按时投入运行。
想想美国从曾经的全球铀供应大国到如今的困境,确实颇为唏嘘。冷战高峰时期,美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浓缩铀生产国,甚至供应了全球一半的铀。而福岛核事故后,核能行业的低迷,再加上天然气的竞争,本土工厂纷纷关停,技术人员也大量流失。森特鲁斯能源在重组后,2023年才开始生产出首批20公斤的高纯度铀样品,尽管2021年获准将浓缩铀浓缩到20%的纯度,但整体产能依然十分薄弱。与中国相比,美国在铀资源开发上起步较晚,虽然也有海外布局,如收购纳米比亚的罗辛矿,但中国早已布局全球,国内的铀资源开发也在加速,因此出口量的减少在情理之中。
这一切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含义。核电作为战略能源,浓缩铀就像是能源安全的粮食。美中博弈的背后,不仅仅是贸易之争,还牵涉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美国虽在大力推动核能计划,宣称到2050年要将核电装机容量翻四倍,但现实中,供应的不稳定性极高,随时可能面临“断炊”危机。智库们建议美国发展本土核能产业,但过去30年中,美国却削弱了这一产业基础,现在想要重启,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要赶上技术进步。而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的铀产量正在上调,但全球铀供应依然面临巨大的缺口,金融机构开始囤积铀矿,进一步推高了价格。现货铀的价格在2025年反弹至79美元/磅,而长协价则为80美元/磅,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
中国的核电发展则十分迅猛,预计到2024年底,运行的机组数量将达到57台,装机容量为59.4吉瓦,在建机组有27台,已稳居世界第一。核电在中国能源中的占比已从2013年的2.11%提升到4.73%,并计划到2035年达到10%,2060年则计划达到18%。中核集团旗下的中核国际股价已经上涨超过200%,显示市场对中国核能前景的高度看好。同时,中国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了特大型铀矿,储量非常丰富,这将进一步加固中国的能源安全。
那么,美国又将如何应对呢?有分析指出,调查中国绕过俄罗斯禁令的进口路径,矿商们可能会调整计划,但铀储备如果继续消耗下去,可能会在2080年左右枯竭,届时供应紧张的局面将长期持续。中国通过管控稀土和浓缩铀资源,向美国释放了强烈的信号,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面临的不仅仅是贸易的挑战,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严峻考验。
从长远来看,这场资源战的背后,考验的是各国的战略耐力。美国必须认真反思自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而中国则在稳固产业链的同时,展现出更加自信的姿态。铀的市场也进入了新一轮的“牛市”,投资风险虽然高,但潜在的机会也巨大。像中广核矿业这样的企业,将直接受益于铀价的上涨,预计在2025到2027年期间,利润将有可能翻倍。全球铀市场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而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占有率最大,但该国的脆弱性也相当大,未来产量能否稳定恢复,依然充满变数。
总的来说,这场资源博弈,不仅仅是一次短期的冲动,而是一场深远的战略调整。美国的核电产业正面临严峻考验,而中国在能源领域的牌越打越稳。谁能笑到最后,最终将取决于接下来两国之间的博弈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