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当下,虚拟电厂作为激活用户侧灵活资源、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载体,正迎来政策密集发力期。7月15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正式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实施方案(2025 年版)》,这一政策的落地,不仅是对 2023 年试行版本的升级迭代,更将虚拟电厂的市场化运营推向了新高度。
回溯 2023 年11月,临港新片区率先推出虚拟电厂精准响应试行方案及管理办法,明确 2025 年实现 30 兆瓦级需求侧机动调峰能力的目标,而从上海全市层面看,截至 2024 年底,市级虚拟电厂已聚合 23 家运营商,整合楼宇空调、充换电站等柔性负荷超 70 万千瓦,这种 “市级筑基、临港突破” 的格局,让新政策的落地有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对比 2023 年试行版,2025 年修订版的关键变化集中在补贴力度加大与考核标准收紧两个维度。在补贴设计上,各类资源的激励幅度显著提升:
2025年修订版:
秒级响应资源:年度补贴4万元/兆瓦(提升33%),月度补贴2000元/兆瓦·月;
30分钟响应资源:年度补贴3万元/兆瓦,月度补贴1500元/兆瓦·月
新增精准响应容量激励:年度全额补贴且精度排名前50%的运营商,额外获 0.5倍容量补贴(如秒级资源可再获2万元/兆瓦)
无通知紧急削峰补贴9元/千瓦时(全国最高水平之一),提前30分钟通知响应补贴3元/千瓦时。
最重要的升级:新增无功调用响应激励(0.08~0.13元/千瓦时)
与此同时,商业模式的突破同样亮眼。
新规明确虚拟电厂可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全链条交易,包括中长期合约、辅助服务及现货市场等,彻底打破了此前依赖单一补贴的运营模式。这不仅为虚拟电厂的商业化路径提供了政策依据,更清晰界定了其与电力交易体系的关系,让行业疑虑迎刃而解。同时,政策继续向电化学储能、V2G(车网互动)、冰蓄冷等技术倾斜,与上海市级层面的V2G补贴形成政策协同,进一步降低了相关项目的运营成本。
与高额补贴相对应的,是考核机制的全面收紧。若运营商半年内连续未通过能力测试,或实际响应偏差超过50%,临港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将依法责令限期整改,这一严格的约束机制旨在确保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与市场公信力,为行业健康发展筑牢防线。
虚拟电厂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将分散的用户侧资源转化为可调度的 “虚拟机组”,而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高效低成本的资源管理与柔性调节能力的深度挖掘。新规明确要求,参与快速响应的设备必须具备秒级中断或远程控制功能,否则无法享受高额补贴;同时确立 “管委会—管理中心—运营商” 三级管理架构,由设于国网浦东供电公司的临港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负责实体化运营,统一承担平台建设、资源调度与结算工作,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清晰的组织保障。
从行业意义来看,临港新政的升级不仅提升了虚拟电厂的商业可行性,更推动了需求侧管理的市场化转型。2025年6月全国首次楼宇空调秒级响应试点中,指令下发至执行仅用55秒,平均响应精度达96.6%,这一技术验证为新规的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而无功调用、独立市场主体等政策突破,更让虚拟电厂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角色从 “辅助者” 向 “核心参与者” 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原力能源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链条服务经验,正积极布局临港虚拟电厂生态。
在项目投资端,聚焦优质灵活负荷项目的股权投资,助力合作伙伴分享政策激励红利;
方案设计上,以 “光储充碳” 一体化为核心,打造具有原力虚拟电厂特色的系统解决方案;
运营维护环节,以“小原有助”运维模式,为设备运维养护提供及时服务;
平台开发方面,依托 “DaoOS Taiji原力太极·虚拟电厂VPP交易平台”,实现与省市级管理系统的无缝数据对接;
业务运营上,协助客户优化响应策略,提升精度排名以获取额外补贴,全方位支撑虚拟电厂的高效运营。
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新政的升级,既是对前期探索的深化,更标志着这一业态从 “政策培育” 迈向 “市场成熟” 的关键一步。补贴加码与考核收紧的平衡,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明确,让虚拟电厂的商业化路径愈发清晰,也为行业注入了更强信心。
随着电化学储能、V2G 等技术的成熟,以及原力能源等新能源企业的深度参与,分散的用户侧资源将被更高效地激活,成为电网灵活调节的重要力量。当这种 “聚合效应” 在更多区域复制,虚拟电厂必将在新能源消纳、电力市场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