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霄 实习生 刘程 苏慧珍】外卖价格高于堂食价格,有两成消费者表示乐意接受。
7月28日,大河财立方发表《一碗烩面两个价,外卖定价凭啥比堂食贵?》一文,报道了外卖大战过后,郑州餐饮市场暴露出“外卖加价成风”的现象。同期,大河财立方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多家平台发起网络调查,征询公众对该现象的看法。综合多家平台的网调结果,有近两成民众投票给了“接受同款餐食外卖价格更贵”。
外卖定价贵过堂食,两成消费者愿接受
7月29日,#一碗烩面外卖与堂食价差达10元#,大河财立方发起的这一网调话题登上微博全国热搜、知乎全国热榜。
根据记者调查采访,“外卖加价”现象在当前郑州餐饮业相当普遍,不仅已蔓延至知名连锁品牌,且在茶饮、快餐两个行当风头最盛。例如,同店同款的奶茶,外卖定价比堂食定价贵1至2元;同店同款的馄饨,外卖比堂食定价贵七八元;同店同款的烩面,价差达10元;同店同款的蛋糕,外卖价格会高于门店定价约20元。
同一家店、同款餐食、两个定价,消费者接受吗?
7月28日至29日,大河财立方发起的网调结果显示:约22.33%的投票者,接受同店同款餐食外卖更贵,认同商家在不同渠道的运营成本不同,愿为便利付费;约15.33%的投票者,对价格“双轨”觉得无所谓,只要实际到手价格比堂食便宜就行。但有近六成投票者,不接受外卖与堂食“双轨”定价。他们认为,是商家自主选在外卖平台经营,且参与各类补贴、买赠活动,不应将此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我们点外卖所产生的打包费、配送费一样没少付,商家既不用刷盘洗筷又不必擦桌拖地,凭什么对外卖定价贵过堂食?”这是持反对意见投票者的普遍性质疑。他们认为,价格一致、服务一致、诚实守信,就是商家经营的底线。
持支持态度投票者称,商家做外卖经营,既要被平台抽佣,又有一次性餐具、调味包等硬支出,还有参加各种营销活动的成本。运营成本过高,商家需要生存下去,可以表示理解。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外卖价格高于堂食,并不只是郑州餐饮市场的特有现象。在各种评论区,来自国内各省公众反馈一致,此现象在国内的县、镇级餐饮市场也已出现。
不只价格双轨,
外卖和堂食还有“重量双轨”“质量双轨”
餐饮店为何要对外卖与堂食“双轨”定价?
通过对餐饮市场深入走访,记者了解到如下说法。
首先,外卖与堂食“双轨”定价的硬条件,是利用了价格信息不对称。简单理解,餐馆的堂食顾客多为就近客群。外卖平台则帮助餐馆延展了销售半径,它能覆盖到3公里之外的消费者,而这些用户可能并不到店消费,难以了解堂食定价,这就构成了条件和机会。
其次,外卖大战是难得的市场环境机遇。丰富且多样的优惠折扣,极大地刺激了民众前所未有的消费热情。在此环境下,消费者对商品外卖价格的敏感失准,商家更希望在此环境中充分收益,来弥补日常在平台投入的各类特价品,如1毛钱一个的茶鸡蛋、一分钱一份的小咸菜,甚至“收藏有礼”等。这类费用支出也需要提高售价来稀释。甚至,商家在外卖平台自己靠刷单冲刺排名,也需要积累“弹药”,只有不断参与更多活动、保持排名领先,才能博取更多订单和流量机会。
此外,除价格双轨,部分餐饮商家对外卖和堂食还有“重量双轨”和“质量双轨”的操作。
有业内人士介绍,所谓“重量双轨”是指有部分餐厅会减少外卖餐品的量,如堂食是200克的分量,外卖就是150克。为了让分量看起来多,有些商家会使用凹凸有致的“高公摊”餐盒。而“质量双轨”,则更多体现在原材料不一致上,比如堂食用新鲜食材现炒,外卖则可能选用预制菜。
双轨也好、“双标”也罢,外卖平台方对商家的此种玩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某平台一内部人士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自外卖大战发生以来,平台并不会主动加大对合作商家的扣点。因为,此时平台最担心的现象,是扣点大战导致商家资源流失,反而要强化对重点商家的“补贴+引流”。但餐饮商家对同款产品做“双轨”定价、“双标”质量,平台对此现象一定是反对的。相对于个别商家的流失,平台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才更可怕。
上述人士认为,“双轨”定价、“双标”质量,只是今天广泛出现在餐饮业,但十多年前,它在家电、3C行业、快消、服装等行业已经很普遍。此现象的根源,是餐饮业庞杂且品牌集中度低,行业经营主体整体驾驭线上、线下双市场的人才、技术、管理等综合能力较弱。但也要看到,消费市场一定有净化、自愈的能力。就如今天,无论是空调、彩电,还是洗发水、卫生巾,包括大品牌白酒,都会走向线上和线下价格统一。
责编:王时丹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