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郑棋文 实习生 姜天一】今年前7个月,AI和人形机器人无疑是资本领域最为火热的赛道。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前7个月,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162起投融资事件,而去年全年仅有102起。
在这波节节升温的融资潮中,资本到底偏爱投什么样的机器人企业?众多创业公司中,谁才是吸金王?
从投本体到投零部件
年内已有162起融资事件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无疑是资本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仅在7月,就有加速进化、逐际动力、千寻智能、云深处等多家知名企业传来了融资消息。从投资方到企业端,再到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厂商,相关从业者切身感受到风口来临的温度。
而更直观的一组统计数据是:2025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162起投融资事件,而去年全年仅有102起投融资事件。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热度呈现出逐月增长的升温态势。2025年3月起,投融资事件明显增加,6月以来更是出现一波“吸金”潮,短短两月内共有59起投融资事件发生。
从融资标的来看,通用型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仍然是整场热潮中最受欢迎的主要投资标的。例如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其在6月宣布完成1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成为当时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单笔最大融资。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千寻智能、元迭科技等一批本体创业公司均相继获得大额融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机构开始“另辟蹊径”,将其投资视野从本体赛道,延伸至行业更细分赛道。数据显示,四足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儿童AI陪伴机器人、理疗机器人、智能宠物机器人等更多细分方向的初创企业,也正在成为热门投资方向。
“一种从底层到上游的全链条生态投资逻辑开始逐渐显现。”一位机器人行业人士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灵巧手、机器人关节、驱动模组、触觉传感器、轻量化材料等上游关键部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AI情感陪伴等小众赛道也收获了资本青睐。
在上述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领域中的一些细分赛道,并非目前阶段的流量热点。而资本流向这些“边角项目”,一方面可以规避过热赛道的估值泡沫,另一方面也是在提前抢位,布局品牌、技术护城河。
多数企业处于早期融资阶段
地域分化形成“三足鼎立”态势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发现,从年内融资事件的各轮次占比来看,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尚集中于早期阶段。
具体而言,在所有披露轮次的事件中,天使轮融资凭借27.78%的占比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最集中的融资轮次。而包含了种子轮、天使轮和Pre-A轮的早期融资阶段,其合计占比超过五成。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领域各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多种技术尝试与发展思路并存。这一融资轮次数据,反映了资本倾向于在早期卡位潜力股的投资态度。而与此同时,一批拥有真实demo、制造执行力或算法闭环能力的团队正在脱颖而出。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上海它石智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它石智航)。这家成立于今年2月的初创公司,在3月便宣布完成了天使轮1.2亿美元融资,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纪录。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它石智航仍处于早期融资阶段,但其高频次、高质量的融资进度,标志着行业的早期筛选机制的加速成熟。
而在地域分布维度,各地已悄然迎来分化。北京、深圳、上海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其年内投融资事件分别发生了38起、36起、30起。杭州则凭借15起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紧随其后,成为人形机器人融资新高地。
在第二梯队城市中,无锡、成都、苏州、合肥、广州五地表现亮眼。但平均不足5起的投融资事件数量表明,各梯队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进度已拉开差距。
“在科技创新能力和培育未来产业方面,北京、深圳、上海三地的领先是不言而喻的。相比而言,北京聚集了顶尖科研人才,集中诞生了一批高校、研究所背景的技术型初创公司;深圳的优势在于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与开放的政策环境;而在上海,资本的嗅觉和运作都更加灵敏。苏州、昆山等周边城市的协同作用也一定程度补足了上海产业链的短板。”广州眺远营销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总监高承飞分析道。
他认为,目前第二梯队城市并没有显现出特别大的发展成果,但随着时间推移,先发优势在各种资源和机遇的加持下,就有可能转化成技术优势。
百亿资本涌入
谁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吸金王?
资本蜂拥而至,用真金白银投票。到底什么样的机器人公司更获机构青睐?IT橘子数据显示,它石智航堪称人形机器人领域吸金王,年内累计融资金额等值人民币高达15.7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它石智航成立至今不足半年,尚未推出公开产品。业内普遍认为,它石智航的创始团队背景是公司获得大额融资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它石智航首席执行官陈亦伦曾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科学家,华为自动驾驶首席技术官,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丁文超,是原华为“天才少年”,复旦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曾从0到1主导华为智驾端到端决策网络,打造复旦大学首个人形机器人。此外,它石智航董事长李震宇曾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牵头打造了阿波罗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当前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
事实上,自带“明星光环”的创始团队往往能完成大额融资。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数据发现,年内累计融资金额靠前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中,不少创始团队都有着与它石智航相似的融资叙事。
但无法忽视的是,融资方面的顺利进展,并不等同于公司一定能在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与一众竞企拉开差距。量产和商业化进展仍然是横亘在所有人形机器人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刃。
大河财立方记者通过多方途径了解到,目前许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所谈论的“量产”往往指的是百台级,而千台级别的交付量甚至已成为行业多数本体厂商亟待跨越的一道坎。
融资是燃料,而非勋章。对于众多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当行业逐渐进入密集交卷期,过往无论多么辉煌的融资故事都将变成过去式,而如何将投资人的真金白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企业产品从PPT到现实的落地,最终带动行业向更高处进阶,则依然要考验各家人形机器人企业。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