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基金作为国内首批“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当下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出品丨资本传记
审核丨刘芸汐
在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人事变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7月30日,华安基金的一则重磅人事变动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学华卸任,原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接任党委书记一职,并将进一步出任董事长。这一变动看似是高层的正常交替,实则背后暗藏诸多复杂因素与挑战。
01
华安基金现状
徐勇的职业生涯丰富且多元,横跨实业、政府、保险及公募基金多个领域。从上海钢铁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到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再到保险业长达13年的摸爬滚打,最后转战公募基金,他的每一步都积累了不同领域的经验。然而,当他踏入华安基金时,面对的是一个正处于十字路口的老牌基金公司。
华安基金作为国内首批“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当下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从规模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7月30日,其以超7000亿元的管理规模位列全市场第15位 ,规模看似庞大,可业绩表现却不尽人意。近年来,华安基金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净利润9.1亿元,较之前年份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02
内控隐患
华安基金的内控问题早已不是秘密。2020年,因内控体系不健全,将基金交易佣金分配与证券公司的基金销售挂钩,对管理的个别基金产品换手率过高问题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被上海证监局责令改正,并对相关基金经理出具警示函。到了2023年,全年交易佣金高达9.19亿元,接近行业龙头易方达的9.23亿元,但其管理规模却与易方达存在巨大差距,高佣金背后的高换手率问题严重,这不仅让人质疑其交易行为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基金经理的不当行为更是让华安基金的内控问题雪上加霜。2025年3月,前基金经理张亮因“老鼠仓”涉案3132万元罚单遭监管催缴。在2018年10月31日至2022年8月5日期间,他通过控制他人账户进行违规交易,趋同买入股票盈利金额1566.26万元。如此长时间、大规模的违规操作,华安基金却未能及时察觉和制止,充分暴露了其风控体系的漏洞。这些内控问题使得投资者对华安基金的信任大打折扣,如何重建信任,是徐勇面临的一大难题。
03
整合压力下的不确定性
随着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为国泰海通证券,旗下公募资源的整合成为必然。按照证监会“一参一控一牌”政策要求,国泰海通证券需要整合旗下的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 。目前,虽然整合方案尚未明确,但市场预期进程或将加快。
一旦整合开始,华安基金面临的将是全方位的挑战。业务重叠部门的人员整合优化首当其冲,从基金业协会数据变化可见端倪,7月21日华安基金员工为532人,7月31日降至505人,短短10天减少27人,这或许只是整合风暴来临前的前奏。合并后,两家基金公司投研团队的融合、文化冲突的解决以及近万亿规模的管理难题,都将考验着徐勇的领导能力与决策智慧。而且,若华安基金被海富通基金吸收合并(因海富通基金持有社保管理人牌照),华安基金不仅品牌价值可能清零,还需面对超百只产品更名的合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04
人才流失
华安基金投研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明星基金经理接连出走,“固收一姐”孙丽娜突然离职,权益投资老将李欣毫无过渡期的“清仓式”卸任,让市场愕然。李欣管理的7只产品交由7名不同基金经理接手,这一安排不仅暴露了华安基金投研梯队建设短板,也引发市场对于接任者管理规模与管理能力是否错配的担忧。例如,部分接任者管理规模短期内暴增逾20倍,如熊哲颖从15亿元跃升至30亿元,金拓从1亿元骤增至20亿元 。
在投研团队分散的情况下,基金业绩表现也难以让人满意。以万建军为例,他虽有着17年证券、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但其业绩与资历严重不符。截至2025年5月9日,从业年均回报率为 - 8.84%,最大回撤率达到 - 49.23%,在管的15只基金产品中,仅有华安研究精选混合A的任职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为正数,其余均为负值,超七成基金产品任职收益率低于 - 30%,年化收益率低于 - 10%,在同类产品排名中垫底。投研人才的不稳定与投研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华安基金的发展。
徐勇执掌华安基金,无疑是临危受命。他需要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迅速做出决策,解决内控问题,应对整合挑战,重建投研体系与投资者信任。这不仅关乎华安基金的未来,也将对整个公募基金市场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市场正拭目以待,看徐勇如何在这场艰难的变革中破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