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王润石(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来 源 | 九卦金融圈
在南京每221万老人中有18%独居,养老护理员缺口高达42%(2025年7月数据)。当上海赵女士用母亲在南京存储的150个"时间币"兑换术后专业陪护时,长三角时间银行互通系统正尝试破局。然而信任危机、服务割裂、激励疲软仍如影随形——78%的志愿者担忧兑换无门,农村匹配成本高达城市的3.2倍,服务纠纷率超42%。
此刻,中小商业银行正以其独特的毛细血管优势成为破局密钥。它们手握三大转型利器:金融信用背书、社区生态激活、跨领域、科技资源整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银发经济2025年度报告》中强调的"尊严交换"理念,正因商业银行的深度参与而具象化——当养老服务与理财权益、健康管理、教育代际融合,老年人的经验价值被重新定价为可流通的"银发资本"。南京模式的创新已不止于技术破壁,更在于构建"时间银行×商业银行"双轨驱动系统,让社会互助从道德自觉迈向可持续金融生态。
这场由中小银行撬动的养老革命,正在重新书写超老龄社会的生存法则。中小商行应将自己定位为时间银行生态系统的“金融基础设施构建者”和“社区资源整合者”,利用自身信用背书、金融工具、线下网络和数据能力为时间银行赋能。
1
破解“存了白存”的信任危机
(一)联合托管与“信用保险”机制
托管服务:借鉴银行对资金的托管职能,与政府、技术平台合作,为区域时间银行的时间币总量或核心储备池提供安全托管服务。银行的风控体系和合规要求能增加公众对“时间币资产不会被滥用或消失”的信任。
推出“时间币价值稳定承诺”(类保险产品):针对用户最担心的“将来兑换不到服务”的问题,可创新设计一种小额保险或保障基金。例如,银行联合政府或志愿公益组织设立专项基金,当出现特定范围内(如区域系统性风险、突发事件)导致时间币暂时无法按预期兑换服务时,提供部分实物补偿(米面油、药品等)或现金补偿(参照10%兑换现金的比例),显著降低用户的“白存”焦虑。中小银行可发挥区域优势,针对本地社区设计低费率、高覆盖的保障方案。
(二)科技赋能信用基石
区域联盟链节点:积极参与地方时间银行区块链平台建设,作为关键节点参与验证和维护。利用银行在IT系统、数据安全方面的经验,增强区块链平台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使每笔交易记录更加不可篡改、可追溯,提升系统公信力。
数字货币的试点与合作:密切跟进央行数字货币的进展,主动寻求与央行合作,作为数字货币结算地方时间银行跨区域交易的试点银行。通过将时间币价值锚定到法定数字货币系统,实现跨区域通兑的技术性和信用基础,极大提升时间币在区域间的流通性和信用等级。
2
解决“存了无用”的激励疲软
(一)打造“时间币金融生态圈”
打通时间币与银行积分的兑换:允许用户将一定比例(如参考南京模式的10%-20%)的时间币,按规则兑换成银行的通用积分。银行积分可以直接在银行的信用卡商城、合作商户(超市、药店、影院、本地生活服务)消费,极大地拓展时间币的实用场景和价值感知。
提供“时间币消费信贷”:针对失能老人急需服务但时间币储备不足的情况,推出基于“未来志愿服务承诺+子女连带担保”的特殊小额信用产品。银行预先垫付服务费用给服务提供方,失能老人(或其承诺代偿的子女)在未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获得时间币来偿还“贷款”(可以是实物服务等价的时间币或结合部分现金)。这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也创造了时间币流通的新需求。
推出“时间币+”存款/理财产品:设计专属储蓄或理财产品,个人时间银行账户活跃度(存储/提供服务的频率和时长)作为额外积分或加息券的来源,或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获得一定的时间币奖励。双向激励用户参与。
对接“普惠养老金融产品”:针对时间银行的活跃用户(尤其是中低龄健康老人),提供门槛更低、流程更简便的养老专属存款、保险或小额理财咨询等普惠金融服务,体现银行的关怀和支持。
(二)推动企业资源深度融入
对公服务创新:主动对接本地企业(特别是员工年龄结构较年轻的企业),推广“企业公益时间银行”理念。
为企业设计专属服务方案:如员工可将部分带薪假或福利金转化为“企业公益时间币”,银行提供便捷的账户管理和积分转换系统。
设计“公益金融激励包”:为积极参与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对公服务优惠(如结算费率优惠、供应链金融支持等)或品牌宣传支持。
组织银企社三方对接:协助建立企业与社区、养老机构的定向服务对接机制,确保“企业公益时间币”能高效、定向用于服务需求明确的老人(如员工参与服务本企业的结对老人/社区),提升企业参与的效率和成就感。
(三)支持本地化资源置换网络
线下网点资源开放:将银行分支机构(尤其社区网点)打造为本地时间银行服务的线下“据点”。提供空间作为预约见面点、简单服务场所(如手机教学角、健康咨询角)或时间银行宣传站。
整合本地商户资源:利用银行庞大的商户收单网络和商户关系,搭建更广泛、更便捷的“时间币兑换商超/药店/服务”网络。可为合作商户提供专属营销支持或优惠费率,吸引商户加入时间币体系。
支持“青银伙伴计划”等代际创新:与本地高校、职校合作,联合推广类似玄武区的计划。银行可提供专属福利:如大学生积累的时间币达到一定数量后,可兑换银行的实习面试机会、金融知识培训名额,甚至小额创业孵化支持(配合政府政策),使时间币对年轻人的价值不仅仅是“考研辅导”,还叠加了“职业发展”激励。
3
化解服务质量争议
(一)数据分析助力服务匹配与风险预警
在遵守隐私法规前提下,与时间银行平台合作,利用银行的算法模型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优化服务供需匹配效率和精准度(例如,预测不同社区、不同时间段的需求高峰),降低匹配成本(尤其在农村地区)。
分析用户评价、投诉等数据,识别高风险志愿者(差评率高)、服务类型或区域,为平台的风险管理和针对性培训提供数据支持。
(二)参与服务标准化与保险兜底
金融+专业支持:利用银行在风险管理、合同协议制定方面的经验,协助时间银行平台完善服务协议、免责声明等规范性文件,提升法律层面的严谨性。
推动“服务履约险”:联合保险公司,创新设计针对志愿服务的特殊险种。在志愿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若因非主观恶意造成的意外(如老人意外摔倒、物品轻微损坏)产生纠纷,可由保险覆盖部分调解、补偿费用,减轻志愿者后顾之忧和平台处理压力。银行可作为中介或合作推广方。
(三)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的关键优势与执行要点:
1、城市商业银行的关键优势
本地化优势:深耕本地,了解社区需求,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便于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
客户基础:拥有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基础,便于推广和建立信任。可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如老年客群、本地企业员工、社区活跃分子)。
灵活性:相对于大型银行,决策链条较短,产品创新更灵活,能更快响应本地化需求进行定制。
低成本基础:强大的线下网点是天然的宣传和服务触点。庞大的本地商户网络是构建“时间币消费生态”的宝贵资产。
2、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合作的执行的要点:
紧密协同政府:时间银行的核心推动者是政府(民政部门)。银行需与地方政府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明确角色定位(金融赋能者,而非主导者),在政府主导的框架内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战略试点先行:选择1-2个社区或特定场景(如高校周边、大型企业社区)进行小范围试点,验证模式可行性、测算成本收益,打造成功样板。
科技系统对接:投入必要资源,做好银行系统(积分系统、结算系统、保险系统)与时间银行平台的技术对接,实现数据安全、流程顺畅。
市场教育与引导:投入力量进行消费者教育,普及时间币的价值概念、银行的金融支持方式,消除认知障碍,引导良性参与。
稳健风控:金融创新涉及风险。需建立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模型和监控机制,特别是对于“时间币信贷”等创新产品,确保风险可控。
中小商业银行助力时间银行推广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信用增信、场景拓展(金融+实物)、激励多元化、技术赋能和资源整合,系统性解决时间银行的三大痛点。
尤其是将时间币接入自身强大的金融服务生态(积分、消费、小额信贷、理财、商户网络),是激励用户和提升时间币价值感知的最有力手段。
同时,利用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本地化网络和商户资源,为服务质量和跨区域流通提供有效支撑。通过扮演好“金融+社区生态”连接器的角色,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成为推动这一重要养老创新模式从试点走向规模、从城市走向更广阔区域的关键力量,在践行金融普惠、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