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厌童症”,厌的到底是什么?|媒体札记
关于“熊孩子”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成为热点。一般来说,人们评价“熊孩子”,评价的其实是对子女行为负有管理之责的家长。“熊孩子”问题的根源在于“熊家长”,也成为舆论场上的公约数。
https://www.heiyouheiyou.com不过,当声讨“熊孩子”成为一种固化的舆论范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网民对“熊孩子”的厌恶背后,是否存在仇视儿童、恐童厌童的倾向。不久前,作家苏小懒在微博记录了若干起家长带孩子乘火车受到苛待的情况,因为有乘客质疑孩子太吵,孩子被乘务员“邀请”到餐车车厢,甚至车厢连接处。
很快,苏小懒的微博成了家长们的“诉苦大会”。不少家长反映,仅仅因为孩子有点哭闹,他们就会遭到乘务员的“关照”。即便没有遭到实质性的区别对待,他们也承受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面对周遭的沉默或凝视,仿佛带孩子出行就是给他人带来不便的“原罪”。
婴幼儿哭闹是很难避免的,在不少情况下,婴幼儿发出吵闹声并不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或养育不周,而是天性使然。要求婴幼儿在公共场合不闹也不哭,相当于要求孩子克制本能。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将孩子吵闹引发的不适感完全归结于家长失责,或许对生儿养女的家长不够公平。
“厌童症”是怎样产生的?评论者沈彬的文章提供了一个解释视角:“在‘秩序’‘公德’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对儿童的戾气、对生育的厌恶,却被当成了爽文来吸引流量。”在作者看来,“熊孩子新闻”已经成为“新黄色新闻”里的流量担当,通过扩大舆论场的撕裂和冲突,制造了一种“仇童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