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被暂缓审议的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坤新材”)将再次于科创板IPO上会,本次IPO拟募资约10亿元。
IPO日报发现,公司过半收入来自第一大客户,约97%的收入依赖前五大客户。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低,除一项产品在今年上半年提升到84%外,其余四项持续低于50%。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计划募资扩产,然而和其中一位目标客户的合作可持续性却存在风险……
AI制图
再度上会
一个月前,恒坤新材首次上会,并得到了“暂缓审议”的结果。
具体来看,上市委要求恒坤新材结合业务模式、同行业可比案例和报告期以前年度会计政策,进一步论证报告期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对此,恒坤新材及保荐机构做出的回复是,在引进业务模式下,公司的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导入阶段,但此阶段公司尚未向客户转让商品,不涉及收入确认事项;产品供货阶段,公司以销定采,相关商品型号、规格、技术参数等均已确定,且交付过程中均不涉及对相关商品进行再加工或将该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整合后再转让给客户的情况,也不控制该商品;公司引进业务部分产品毛利率较高主要系由于相关产品技术难度较高,引进时尚无国产替代产品且市场上可替代产品较少,因此存在利润空间,具有合理性。
恒坤新材表示,公司引进业务采用“以销定采”的方式,在向客户转让商品前未取得相关商品的控制权,身份为“代理人”,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存在利用“净额法”变相提高自产业务收入占比的情形。公司已在招股说明书充分披露了自产业务和引进业务的毛利金额及占比情况,能够客观反映引进业务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情况。
招股书显示,恒坤新材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i-Line光刻胶、SOC国产化率为10%左右,BARC、KrF光刻胶国产化率为1-2%左右,ArF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1%。而恒坤新材的自产产品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以及TEOS均已实现量产供货,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从国产化进程角度分析,公司已在同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招股书介绍,截至2024年,恒坤新材已实现对日产化学、信越化学、美国杜邦、德国默克、日本合成橡胶、东京应化等境外厂商同类产品替代。
技术实力带来了恒坤新材近三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2022年至2024年(下称“报告期”),恒坤新材营业收入分别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0.9亿元、0.97亿元。2025年1-9月,恒坤新材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至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8%至27.82%。
此外,报告期各期,公司获得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911.72万元、1676.20万元和1624.18万元,占公司各期利润总额比例分别为15.24%、16.05%和15.16%。
依赖大客户,产能利用率低
恒坤新材成立于2004年,2014年开始尝试业务转型,并最终确定以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为转型方向。2017年,恒坤新材瞄准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所需的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以引进进口产品的方式切入产业供应链,并发展自产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同一控制下合并计算)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22%、97.92%和97.20%,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向第一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分别为72.35%、66.47%以及64.07%,对其存在较大依赖。鉴于公司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领域,下游客户主要系晶圆厂,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预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形。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包括自产产品和引进产品。其中,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2357.89万元、19058.84万元和34418.9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94%、52.72%和63.77%。
可以看出,自产产品的收入规模和占比逐年上升,已开始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本次冲刺科创板上市,公司拟募集10亿元,将投入约4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投入约6.07亿元用于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自产产品的产能尚处于爬坡阶段,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
细看公司的产品,除SOC的产能利用率由20.87%提升到57.42%外,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TEOS(一种前驱体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50%。BARC、KrF光刻胶的2024年产能利用率更是仅在20%左右。
根据问询函回复函,2025年上半年,恒坤新材除SOC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至83.63%外,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TEOS的产能利用率仍然低于50%。
目前,公司仍有多条产线尚未投产。公司3条1000L产线和2条5000L产线尚未投产,一条2000L的SOC产线处于备用状态。
销售存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五年的时间里,公司未曾新增前驱体材料的产能,TEOS生产设备于2020年9月投入,设备原值为3601.50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自产前驱体材料毛利率分别为-329.59%、-19.91%和-1.56%。公司认为,由于生产线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收入规模较小,单位成本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毛利率为负。
对于新增TEOS产能,公司表示,拟全部由自产产品替代客户A采购的自有产品和客户C采购的引进产品,两者年采购量将超过600吨。此外,公司自产TEOS产品已通过客户D验证。公司现有TEOS产能无法满足现有客户及新增客户的需求增长,因此拟新建一条产线。
然而公司现有TEOS产能840吨,一半的产能仍然闲置,利用率仅有46.47%。现在又欲新增720吨的产能,是否会加剧产能利率问题?
另外,公司能不能把自有产品持续销售给客户C也是个问题。
IPO日报发现,报告期内,公司对客户C实现销售收入逐年降低,分别为4307.83万元、3308.90万元和2961.3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3.57%、9.15%和5.49%。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公司向客户C销售的主要产品分别采购自Soulbrain和SK集团下属企业,且根据公司与Soulbrain签订的《生产技术转让协议》,公司自产TEOS可销售至除三星、SK海力士及其所属公司外其他所有境内晶圆厂及其海外子公司,并可在Soulbrain同意基础上向境外其他非韩国、非Soulbrain客户销售。根据公开信息,恒坤新材不可以销售的“死对头”SK海力士已完成对客户C的收购,该笔收购可能导致公司与客户C之间的持续合作存在不确定性,按照之前的协议,也可能会影响公司向客户C销售自有产品的计划。
募投项目中,其他几样前驱体材料计划新建12条产线,共计36180千克产能。但相关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公司仅表示其中有三样产品“向客户送样测试,积累了相关技术经验”。
也就是说,新增的前驱体材料这12条产线,仅从市场空间确定新增产能足以消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IPO募资额原本更高,约为12亿元。
在经历1月份上市委问询和3月份临时股东会议后,公司对原计划用于“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实施的场地用途进行了调整,以满足公司漳州二期工程建设需要。由此砍掉了原募投项之一的“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并降低募资总额。
股权结构方面,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易荣坤直接持有公司19.52%的股份表决权,并通过厦门神剑、晟临芯、兆莅恒间接控制公司5.94%的股份表决权,另外通过与公司股东肖楠、杨波、张蕾、王廷通、陈江福、李湘江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书》控制公司15.41%的股份表决权,合计控制的公司股份表决权比例为40.87%,系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记者 褚念颖
文字编辑 吴鸣洲
版面编辑 褚念颖
责任编辑 光云
1
2
3
4
如果您有IPO、并购重组等上市公司相关的需要分享,欢迎发送邮件至邮箱: ipowgw@ifnews.com
IPO日报是《国际金融报》旗下新媒体,对平台刊载内容享有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