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2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武汉启动。6天时间,采访团将分南北两线赴武汉、鄂州、潜江、天门、荆州、宜昌、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地,走访调研,解码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大河财立方报道团全程参与,一起探秘活力湖北。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诗昂 文 冉衡 摄影】外来物种小龙虾并非潜江独有,为何潜江龙虾红遍天下?
8月26日,记者来到潜江,探寻潜江龙虾走红之路——在潜江市生态龙虾城,龙虾门店鳞次栉比,食客络绎不绝,小龙虾精品菜肴可以做到128道;在张家窑“四季有虾”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介绍,三年探索,终于攻克“养大虾、养好虾”“四季有虾”难题,进一步筑牢潜江龙虾技术壁垒;在小龙虾交易中心,小龙虾经由虾车站发往全国各地,中心集聚龙虾资源,将鲜活小龙虾交易流通量做到全国第一,抢占更大市场话语权。
完备的产业链条,加上升级为国家、行业标准的“潜江标准”,潜江龙虾做到了“品牌最响、品质最优、体量最大、城市最火”。
这些行动,换来的是全国十只小龙虾潜江占其三,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870亿元,品牌价值达527.2亿元……
当下,全国各地都盯上了小龙虾这一夏日爆品。潜江龙虾红遍天下的经验,可以复制吗?
做好一盆虾,
让潜江刮起的红色旋风吹向全国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生于北美,是地道的外来物种。为何全国每10只小龙虾,有三只来自潜江?
对于潜江龙虾的“发家史”,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办公室主任张玮如数家珍。“1998年,潜江当地人称‘小李子’的李代军,偶然尝试将油焖仔鸡的方法复制到小龙虾身上,创新推出‘潜江油焖大虾’菜品,迅速在全国掀起一阵‘油焖大虾风’,小龙虾逐渐成为‘宵夜之王’。”张玮说。
潜江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龙虾餐饮方面,潜江已经拥有“油焖大虾”“蒜蓉大虾”两个中国名菜招牌,创新推出了“清蒸虾”“卤虾”“柠檬泡泡虾”等128个小龙虾菜品,其中包括10道湖北名菜,“潜江油焖大虾”更是楚菜十大菜品代表。
随着油焖大虾的爆火,龙虾需求暴增,进而带动养殖业发展。
这一说法,得到了潜江“虾皇”品牌创始人潘红羽的确认。“潜江龙虾是餐饮带动起来的,旺季时,我们每天能消耗6~8吨小龙虾,因此也自建了养殖基地。”8月26日,入夜时分,潜江市生态龙虾城热闹非凡。
在地标建筑——高15米、长18米的小龙虾雕塑旁,这家号称全国最大小龙虾餐饮单体店内,300张餐位座无虚席。
食客最喜欢的,还是经典的油焖大虾、蒜蓉大虾。除了这些,潘红羽花费2年研制出的柠檬泡泡虾,其冰爽、清新的独特味觉,也备受食客青睐。
潜江市生态龙虾城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潜江龙虾”的一张名片,龙虾城堪称名副其实的“小龙虾美食天堂”,每年有200万人次游客前来“吃虾打卡”,年餐饮业产值达1.5亿元,成为推动潜江餐饮经济与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餐饮开路,无往不胜。“目前,我们在湖北省内拥有5家直营店,在北京、浙江、江西、河南、新疆等地有近百家合作加盟店。”潘红羽介绍。
而整体来看,当前,全国已有潜江龙虾餐饮直营和加盟店3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
养好一只虾,
让“农业革命”更具科技范儿
将地图切换至卫星图,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湖田,遍布潜江。作为历史上的古云梦泽一角,潜江在过去长期受水的困扰,一年只能种一季中稻,不少农民只能抛荒外出谋生。
随着小龙虾在餐饮市场的持续火爆,引爆了小龙虾养殖的快速发展。
张玮介绍,2001年,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尝试利用抛荒的低湖田养虾,探索出“虾稻连作”(一季虾一季稻)模式,亩平均产虾100公斤,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潜江全市范围迅速推广,并于2006年写入湖北省委“一号文件”。
到了2005年,潜江龙虾产业步入正轨,不再依靠野生捕捞,小龙虾人工养殖面积和产量开始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潜江市水产局技术团队历时三年在“虾稻连作”基础上创新推出“虾稻共作”(一季稻两季虾)模式,大幅提升养殖效益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亩平均产虾200公斤、水稻600公斤,亩平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被农业农村部专家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
当下,潜江正全力推动养殖量、加工量、交易量、消费量“四量齐升”。
数据显示,潜江小龙虾养殖面积达94.7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89.7万亩,打造万亩养殖基地13个、千亩基地70个;上半年小龙虾养殖产量12.25万吨,同比增长4.6%。
产量还能再提升吗?答案就藏在潜江市张家窑“四季有虾”试验示范基地。
17口水塘、170亩水面,这些池塘不仅用来养虾,更承担着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实验和“四季有虾”池塘养殖模式的验证功能。
8月26日,该院副院长李明波告诉记者,传统小龙虾大田养殖,主要是春季投苗,夏季集中上市,秋冬几乎空档。集中上市、价格波动大,农户收入周期短、波动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这是传统方法的问题所在。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四季有虾”。
三年探索,“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模式升级到2.0版本,创新形成了“早稻+冬虾+早春虾”的循环养殖模式,实现一田三收:一季优质稻,冬季和早春的大规格小龙虾生产,综合产出和生态效益都显著提升。
“四季有虾”模式的成功,有效助力小龙虾餐饮从火一季向火全年发展,让小龙虾与传统的春节消费旺季有效衔接起来,掀起更火爆的消费热潮。
“我们将力争年底完成冬虾养殖面积10万亩、养殖产量达到3.2万吨。”潜江市定下目标。
卖好一盒虾,
兴起一个明星产业
养好虾是基础,做大做强产业,还要用好虾、卖好虾。唯有锻造好产业链条,才能增强产业硬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得不提两家企业。
张玮介绍,在探索“虾稻连作”的同一年,刚下海的潜江浩口镇集体企业负责人郑玉林先知先觉,将其畜禽公司改名为禾亿水产公司,从事小龙虾加工,为江苏的出口企业供货,禾亿水产是后来全国小龙虾加工龙头企业莱克水产的前身。另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是在外地从事虾仁加工的潜江人漆雕良仁,20世纪90年代末回到潜江,注册成立华山水产公司,是后来潜江另一家全国小龙虾加工龙头企业。
两家龙头企业从事小龙虾系列产品加工,不断扩规壮大,拥有自营出口权,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潜江成为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持续领跑全国,成就“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的美誉。
如今,在两家企业身后,潜江小龙虾规上加工企业多达1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4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开发整肢虾、虾仁、甲壳素及衍生品等系列产品60多种,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工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实际上,围绕二产提质,潜江还在推动小龙虾产业的精深加工。大河财立方记者了解到,目前当地正在大力实施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省小龙虾产业链奖补资金等项目,新增设备数超200套;上半年全市小龙虾收储加工达25.2万吨,同比增长5.9%;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小龙虾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成功承接2024年湖北重大科技成果——功能性壳寡糖制备全产业链开发及高值化利用,完成甲壳素、壳寡糖中试生产基地落户合作协议签订。
三产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有“中国虾谷”之称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
建设方潜网集团董事长康峻介绍,为解决鲜活小龙虾的经营主体零散、各自为阵、产业“碎片化、无序化”问题,小龙虾交易中心应运而生。除了聚集湖北小龙虾资源外,中心还聚集像安徽、湖南、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等地优质小龙虾资源到交易中心,基本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让全国消费者体验来自潜江的“红色风暴”,实现了潜江龙虾全产业链产品的大流通。
多年发展,该中心线下交易从最初的1个原始仓库交易,30多个交易档口,年交易额0.4亿元,经过多年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建设、集聚龙虾资源,鲜活小龙虾交易流通量做到了全国第一,2022年交易额便突破100亿元。
未来,潜江龙虾向何处?
潜江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聚焦四季有虾、工厂养殖、标准制定、精深加工、菜品创新等关键环节精准突破,推动“潜江龙虾”由一季红变四季红、由一桌红变满堂红、由一城红变天下红,加快形成千亿龙虾特色产业集群。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