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是遇到太多这样的老板了。
财经新闻看多了,一开口就问股权融资,一说就是:“马云当年怎么怎么融到钱”“马化腾是怎么绝地反击的”“刘强东又是怎么烧钱做市场的”。
兄弟们,咱能不能先清醒一点?
别被“幸存者偏差”带偏了
那些大佬确实牛,他们的胆子、眼光、谋略都远超常人。
可问题是,你只看到了他们站在聚光灯下的样子,却没看到背后倒下的一片尸山血海。
能活下来的,才被你看见;大多数死掉的,从来没出现在你的朋友圈。
这才是创业的残酷。
一个南通老板的故事
上个月,一个南通的客户找到我,想开新式奶茶店。上来就说:“能不能帮我对接梅花创投的吴世春?我要股权融资。”
我没答应,反问他:“你现在有几家店?营收多少?单店模型跑通了吗?”
他回答:三家店,每家月营收 20 万,毛利大概 12 万。
我听完直接回他一句:“别想了,先琢磨怎么活下来吧。”
给他看了行业的数据
我当时翻给他看的是几个知名品牌第一次拿到融资时的门店数量:
电话那头,他沉默了。
我说,你现在的第一阶段目标,不是融资,而是先撑到 10 家店,把模型跑顺,把供应链打稳。
接下来第二阶段,借助 RBF 这种方式去疯狂扩张,像东方墨兰那样。
等到第三阶段,你有了几百家店,生意跑得挺好,到时候再谈股权融资,资本反而会主动来找你。
那个时候你有筹码,就算最后融资没谈成,你也能活得好好的。
最靠谱的方式是什么?
很简单。
先把现有几家店的财务合并到一个主体上,所有开票、流水、纳税都做到合法合规。等过个三到六个月,银行就能看到一手的真实数据。
那玩意儿就是“隐形资产”,能换钱的。
接着再把上下游的数据做完整,比如原料采购、配送成本、会员消费、复购率。
当你手里有一份漂亮的账本,再拿去找银行,分分钟贷出来几百万。
这才是你扩张、做新品研发的底气。
等第一阶段稳住了,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怎么走,再看情况再说。
任凭市场风云变化我自岿然不动
闲庭信步的底气就是手里有钱,其他的都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