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双十一”消费马车跑得更远
□ 刘美玲
今年是开展“双十一”购物节的第15个年头,线上购物虽不是新鲜事物了,但据往年战报来看,短时间内成交额破千亿元,电商交易覆盖全球数百万商家,各大电商平台赚得盆满钵满。“双十一”购物节无疑是中国的现象级消费爆款,火速出圈的商业模式。
十余年过去,“双十一”仍然上演着狂欢盛宴,衍生出了“双十二”“618大促”等消费新热点,是一驾奋力奔跑的消费马车。然而,繁华背后,也有不少让消费者头疼的糟心事。如:商品价格先涨后降,预售价格比节前价格更高;优惠券虽然不少,但使用条件复杂,难以兑现;出现消费纠纷后,主要依靠线上平台维权,线下维权落地困难。“双十一”购物节年复一年,消费陷阱、消费套路随之而来,当前,理性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如何让消费马车跑得更远?电商平台、商家、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都是重要一环。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对消费者而言,优惠活动固然能点燃消费热情,但如果需要凌晨秒杀、花钱购买会员、蹲守直播间研究购物规则,如此一来,原本让人开心的“下单”无疑会成为一种负担。倘若电商平台和商家能坚持消费者需求导向,少一些纷繁复杂的优惠规则,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让利促销,借助“双十一”流量和蓬勃的消费市场,必然“有利可图”。
作为消费主体,抢抓优惠契机,购买自己或家人刚需的、心仪的商品是一件乐事。只要是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之内消费,完全无可厚非。但如果沉迷下单、快递成山,只为满足购物欲、攀比心理,进行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甚至是通过网络贷款来支付账单,原本正常的消费行为则变了味。在“买买买”的鼓动面前,因需消费、理性购买,才不至于节前挥金如土,节后“吃土度日”。
“双十一”购物节虽是市场行为,但几乎是全球参与的消费盛典,伴随着销售额倍数暴增,物流超负荷、消费维权、双十一网络骗局等问题与之俱增。监管部门要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为抓手,全面开展放心消费行动,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治好评返现、虚假刷好评等劣币驱逐良币行为。进一步加大网络诈骗打击力度,为线上购物售后、维权提供高效快捷的渠道,努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消费市场良性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