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数据似乎让人非常失望。
难道人民币的国际化受到挫折?难道去美元化失败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呢?
大多数人都比较关注人民币的全球支付份额,目前排名第四,看起来还不错。
但是人民币在全球央行的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份额却已经连续被加拿大元和澳大利亚元超过,已经跌至第7位。排在更前面的,依次是美元,欧元,英镑,日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除美国外的各国政府共计拥有6.77万亿美元的美元外汇储备,占比达到59%,
从储备占比来看,美元还是占据全球主导货币的地位。
当然如果以支付份额来看,美元同样高居首位,占比接近48%,不过份额比储备占比少了11个百分点。
而在这一份数据中,人民币在全球央行的外汇储备中合计为2,469亿美元,这一个金额已经小于澳元,目前排在全球的第7位。
过去人民币在较长的时间内排在第5位,低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排名与支付份额的排名几乎一致。
但在一年前加拿大元超过了人民币,人民币跌落至第6位。
不过在支付份额排名方面,去年11月人民币反而超过了日元排名升至第4位。
现在储备占比方面,澳大利亚元超过人民币,但在支付份额方面,人民币继续排在第四,并且拉开了与日元的距离。
人民币汇率的贬值是导致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月初人民币兑美元的离岸汇率一度跌至7.31,这也是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汇率贬值意味着同等数额的人民币在转换成美元时会“缩水”,从而影响到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规模。可见,这并非各国减持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
不过最近对于人民币来说,有一个有利的消息,各国央行正在不断的减持美债,现在买入中国债券的外资机构越来越多,买入量也越来越多。
中国最新公布的cpi显示,6月的通胀只有0.2%,1~6月份的平均通胀率仅仅0.1%。
所以中国央行在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的降息。
这对于债券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利好,降息意味着债券的收益率也会随之下降,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债券的价格出现上涨。
这个过程刚好与美债收益率不断上升,美债价格不断下跌是完全相反的。
换句话来说,我们握着绝对的主动权,通过进一步的降息引导国债价格上涨,将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购买人民币债券。
未来的全球外汇储备中,或许会出现部分原来美债的份额被人民币债券代替的可能,这将有利于人民币在全球外储中份额的提升。
PS:第一时间送上最新消息,如果觉得文中资讯和观点对您有帮助——
——请给本文点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