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以技术之力助推中国产业发展
【节目导视】
(同期)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樊一扬
得益于这几年中央的这些政策,比如说对于制造业单项冠军,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像(对)康硕这样的企业政策扶持,包括当地政府也专门地成立了专班,然后也会很精准地帮我们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同期)希迪智驾联合创始人 副总裁 马潍
我们找到的是一个刚需市场。所以未来(智能驾驶)的发展方向,未来你会看到,发展会非常快,智能的、高阶的自动驾驶会非常多。
【小标题】“一粒砂”里的创新路
【同期】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樊一扬
做企业,实话说,每天,甚至在发展的每一年度,都会遇到不一样的困难,我们也希望把康硕能够做成响当当的民族品牌。
【解说】走进康硕集团山西工厂第三车间,一台庞然大物正忙碌着,这个3米来长、一人多高的长方形“大盒子”就是砂型3D打印设备,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打印头在操作台上不停地铺砂层。打印头“吱吱”作响,迅速划过一米见方的砂模基座,一层层砂砾被精准铺设,一件砂型模具便行云流水般完成。
【解说】目前康硕集团在全国有山西、河南、重庆、江西等多个分公司和工厂。人们可能难以相信,几年前康硕砂型3D打印最初是在由两间铁皮房组成的河南工厂起家的。
【同期】新华社记者 高亢
这几年康硕曾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过哪些困难,然后我们又是如何去应对的?
【同期】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樊一扬
其实做企业实话实说,每天,每个月,甚至在发展的每一年度,都会遇到不一样的困难,比如说人才的招引、业务的拓展,或者说资金有一些捉襟见肘,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得益于这几年中央的这些政策,比如说对于制造业单项冠军,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像(对)康硕这样的企业政策扶持,包括当地政府也专门地成立了专班,然后也会很精准地帮我们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包括人才资金等等方面的(问题)。
【解说】2010年,康硕公司从零起步。彼时的康硕,缺乏原创能力,依靠“拿过来”的技术和设备。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发展常常受制于人。公司高管们痛定思痛,决定转战工业零部件铸造领域,并且加大科技领域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如此数年间,康硕已在砂型3D打印铸造领域站稳脚跟。
从企业起步时,缺乏先发优势和自主技术,到如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等等名头加身。康硕的发展之路,也是近年来中国铸造业转型升级进行时的一个缩影。
【同期】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樊一扬
我们的市场确实是立足国内,但是也逐步地扩展到了海外,也得到了欧美,包括东南亚很多客户对我们产品的青睐。
【同期】新华社记者 高亢
积极出海。
【同期】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樊一扬
积极出海。我觉得我们也希望把康硕能够做成世界的康硕,然后能够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
【解说】2017年前后,砂型3D打印在铸造业崭露头角。那时,国内做砂型3D打印的企业并不多。康硕凭借先发优势和不断自主创新,创造出了收入连年翻番的好成绩,并开始在全国多地建厂,持续扩大产能。
【解说】今年5月,备受行业瞩目的2024TCT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3D打印技术展览会之一。展会上,康硕的展台,不时有客商前来询问。
【同期】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赵彬
TCT展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当我们推出这台设备,讲到我们双向铺砂(技术)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国外的客户,他就直接想把这台设备买走了。
【同期】新华社记者 高亢
样机他就很认可了。
【同期】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赵彬
非常认可。我们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把我们打印头从4模块变成了8模块。另外一个我们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就是创造了双向铺砂(技术)的结构。从自动化的程度以及数字化程度,我们配备了工业提升门,配备了AGV(自动导航运输车)小车,便于后面的自动组线,然后模块化生产都是非常便利的。
【解说】在山西康硕总部园区最里面,窗明几净。硕大而空旷的厂房里几位工人在调试设备。这里是康硕最新建设的铸造车间,将于2024年底投产。
如今,康硕的产品已涵盖砂型3D打印铸造、航天、汽车、工业等多领域关键零部件以及新型陶瓷铸造等多领域。集团连续4年收入实现翻番,2024年收入有望再次翻番。“一粒砂”里的创新路,中国铸造业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小标题】解码一家自动驾驶企业的“突围路”
【出镜】新华社记者 胡函博
提到自动驾驶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私家车的无人驾驶。但是你知道吗?其实自动驾驶还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所以今天,我就来到了位于湖南长沙的希迪智驾智能驾驶测试场,来一起探访智能驾驶技术背后的奥秘。
【同期】希迪智驾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马潍
我们希迪智驾是个自动驾驶公司,我们主要(业务)是商用车,尤其是重卡的无人驾驶。
【解说】业内人士常用“跑马拉松”来比喻自动驾驶行业竞争,技术挑战激烈、研发投入巨大,考验着“参赛”企业的耐性和节奏。2019年,成立两年的希迪智驾,就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入局之初,希迪智驾瞄准的是商用车L4级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重卡领域开展研发攻关。但是开放道路场景对技术成熟度、政策法规容忍度有极高要求,短期内无法实现商业化落地。
【同期】希迪智驾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马潍
自动驾驶现在用处很多,但是大部分的自动驾驶追求的是怎么样无人、少人,但是我们认为它真正的需求是安全。安全,尤其是本质安全,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有人员伤亡。
【解说】在审视行业方向,选择赛道的过程中,矿山封闭场景无人驾驶,进入了希迪智驾团队的视野。调研中,希迪智驾团队发现,在推动矿山智慧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无人驾驶技术应用是关键一环,市场潜力巨大。
【同期】希迪智驾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马潍
市场和产品怎么能对接起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我们从小矿开始,率先做到全无人的运行,让大家有这个信心,然后逐渐地我们再到大矿,大矿挑战就更大了,有几百辆车,你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换成无人车吧,所以必然发生混编的运行。
【同期】希迪智驾总经理 胡斯博
尤其在无人矿区,希迪智驾是实现了行业规模最大的一个混编场景,就是有人车和无人驾驶矿卡(在)一个合作场景里面的协同作业。这个是具备非常大的一个技术难度,但是,通过自动驾驶很强的传感技术、算法,实现了这里面的一些交通协同的问题。
【现场同期】希迪智驾智慧矿山事业部算法工程师 孙宇蒙
这个右手往上抬,就是整个挖机的大臂在往上抬,然后右手往外翻,就是这个挖机的铲斗,往外面翻。
【出镜】新华社记者 胡函博
大家有没有想过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在这样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里,吹着空调,操控上千公里之外工地上的挖掘机呢?
【同期】希迪智驾智慧矿山事业部算法工程师 孙宇蒙
被控端是我们的挖机本体,这个是做了相关改造的。我们主要是对它加装一些摄像头,比如说前置、后置等摄像头。然后加装我们的CPU处理单元,包括我们的激光雷达、辅助定位等等。我们设计这个驾驶舱的理念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我们希望把矿山的工作环境搬到办公室来,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工作人员进行生产时候的效率,以及舒适度;第二个方面,也是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解说】目前,希迪智驾正抓紧在无人驾驶矿卡和智慧矿山无人运输解决方案上,持续拓展市场,同时在物流园等封闭场景“试水”探索。
【同期】新华社记者 胡函博
然后我刚才在路上,其实也是,旁边我看到有其他车辆在测试。那如果说这个车遇到了障碍,就是不在它走的这个既定路线内,它是怎么完成这个避障,包括这种自动调整?
【同期】希迪智驾无人重卡事业部工程师 盛维天
那么您可以看到,这是我们的车身装备的一系列传感器。这是我们的激光雷达,这是我们的超声波雷达,以及我们还有上面的摄像头,以及有不同位置的激光雷达。那么我们通过视觉和激光的一个综合的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那么可以精准感知到障碍物的位置,然后做出相应的避让表现。
【同期】希迪智驾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马潍
所以我们订单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比如说,今年上半年的订单是去年全年的两倍,今年全年订单是去年的4倍。为什么,因为我们找到的是一个刚需市场。所以未来(智能驾驶)的发展方向,未来你会看到,发展会非常快,智能的、高阶的自动驾驶会非常多。
统筹:李杰 王健
编导:樊浩宇
记者:高亢 邓浩然 杨哲 丁春雨 胡函博
片头制作: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