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直新闻报道,在上个月底的时候,欧委会公布了其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最终裁决结果,该结果决定针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可达35.3%的关税。随后,商务部作出回应,表示中方并不认同、也不会接受这一裁决结果,并且已经就此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起诉讼。美国“政客新闻网”于本月初发布报道,报道中一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官员证实了中方申诉的提出,明确表示已经收到了中国针对欧盟对电动汽车征收最终反补贴税向欧盟所提出的磋商请求。此外,该报道还提及,欧盟预计会派遣一个谈判小组前往中国,期望与中国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汽车制造商将承诺最低价格,以此来免除关税。
据多家媒体消息,日前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庹尧诲在中国上海参与一项活动时公开表态。他表示,虽然欧盟已经公布了反补贴调查的终裁结果,并且宣布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举措,然而中欧双方之间的谈判依旧在持续推进,而且这种谈判会一直延续到双方达成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之时,欧盟并不希望与中国展开贸易战。庹尧诲的这一表态,在欧盟决定对华加征关税后的这几个月里,是极为难得的一次积极态度的展现,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有主动缓和态度的感觉。
欧盟对华态度的转变很是值得玩味。在短短数月间,其态度从盛气凌人转变为释放出善意,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要想明白欧盟态度的转变,就不得不追溯到今年6月。彼时,欧盟放出了强硬的话语,表示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幅度在17.4%到38.1%不等的临时关税。这一决策显得来者不善。欧盟给出的理由是进行所谓的“反补贴调查”,其矛头直接对准了比亚迪、吉利和上汽等中国车企。而到了10月底,欧盟更是变本加厉,公布了反补贴调查的最终裁决结果。高达35.3%的关税,并且要持续征收5年,这一举措真可谓是下了重手。
然而,欧盟对华政策上的分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程度。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由于与中国有着长期的贸易往来关系,所以选择了弃权。中德贸易在德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情况在汽车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宝马、大众和奔驰等德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备受欢迎。在中美贸易战之后,德国汽车业显然不想再卷入一场中欧之间的对抗,尤其是在加征关税这类涉及汽车行业的问题上。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也多次强调,德国期望维持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不希望在汽车行业加征关税问题上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之相反,俄罗斯可谓是收获颇丰。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公布的数据表明,在今年1月至9月期间,俄罗斯成为了中国汽车出口量最多的国家,出口量达到约85万辆,远远领先于第二名墨西哥。据俄罗斯ABNews网站消息,俄罗斯的一家行业分析机构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至9月期间,在最受俄罗斯民众欢迎的十大汽车品牌里,有诸多中国品牌,像哈弗、奇瑞、吉利、长安、欧萌达、星途以及捷途。“中国品牌在俄罗斯颇受欢迎,这是因为其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时间较长,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应对变化的能力。”
欧盟针对中国相关产品加征关税这一行为,实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愚笨举措,所以受到了欧洲各个行业的极力反对。其中,那些本应“受到保护”的欧洲汽车企业,反对态度尤为鲜明。这当中的缘由并不复杂,欧盟加征关税虽有助于本土汽车企业提升竞争力,然而一旦引发中方的抵制,或者致使其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那带来的结果或许是极具灾难性的。欧盟似乎也明白这种做法如同自找麻烦,于是不断强调愿意和中方通过协商来处理问题。
在此种情形下,施压越多,便会越发深陷困境。欧盟何时能想通这一道理,从而愿意坐下来与中国诚恳地进行沟通,商议共赢之策呢?若能如此,中欧贸易回暖并非没有可能。不管怎样,中欧关系的未来既充满挑战,也潜藏机遇。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只要能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并强化合作,必然能够为双方创造更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合作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