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多增、社融增量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一季度北京金融数据整体体现经济企稳向好。4月27日,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召开2025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北京市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扎实推进首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先前为稳定资本市场创设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在北京落地成效良好。不管是上市公司贷款需求,还是相关贷款落地金额,较前一阶段均有明显提升,辖内各银行均在积极开展政策推广,探索高效的银企对接机制。
一季度社融增量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4%,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增速较上月加快,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64万亿元,同比多增近5500亿元。初步统计,一季度社会融资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整体来看,“超预期”的新增信贷与社融规模,显示出企业、居民等资金需求端出现更多积极变化。
而北京的数据披露也延续了这样的回升向好态势。具体看,3月末,北京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1%,剔除基数影响,两年几何平均增速8.7%,比年初增加4499.7亿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8425.5亿元,高于去年同期2712.3亿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信贷结构仍在不断优化。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调查统计处副处长刘前进介绍,3月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400.3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加额的比重为30.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4%,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在信贷投向结构方面,除了体现金融“五篇大文章”和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外,对住户和企(事)业单位的信贷支持力度均增大。数据显示,3月末,住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增速比去年末高1.3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438.6亿元,同比多增341.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增速比去年末高1.5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4078.4亿元,同比多增1394.6亿元。
此外,分期限看,3月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7%,一季度增加1975.4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高增速,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比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8.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快,3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3.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497.7亿元,同比多增193.2亿元。
“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刘前进提到。3月,北京地区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49%,同比下降21个基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63%,同比下降34个基点。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助推“五篇大文章”发展
正如信贷投向数据所反映,北京市依旧将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视为现阶段重点工作。此前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召开的2025年工作会议即提出,落实落细首都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体系、考核评价、统计监测,进一步加强货币、财政、产业、监管等协同配合,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会上,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落实情况和工作成效一一披露。科技金融方面,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领域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方案,强化对各类金融机构的激励引导。养老金融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召开全市养老金融工作推进会,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老年人群体、“银发经济”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支持力度;目前北京地区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完成率近99%。此外稳步推进辖内转型金融标准研究、环境信息披露、碳核算等绿色金融的特色基础性工作……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应用,截至3月末,累计支持银行投放符合再贷款支持条件的贷款597亿元,带动了科技型企业贷款较快增长。绿色金融方面则有碳减排支持工具及服务于北京地区的“京绿融”“京绿通”等。截至一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2.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00.3亿元。
相应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同样引导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首都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及消费场景的信贷支持。3月末,全市文化产业贷款余额2013亿元,同比增长12.3%;旅游产业贷款余额达到3080亿元,环比再创新高。
普惠金融方面的成绩亦有亮点。截至3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涉农贷款余额6083亿元,同比增长9.8%;创业担保贷款余额126亿元,同比增长71%。
这些重点领域的信贷审批、投放如何更加高效?数字金融的各类手段派上了用场。据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信贷政策管理处处长贺杰介绍,通过推动北京中关村银行、北京银行率先接入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应用资金流信息发放全国首笔专属产品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共有2家法人银行、16家全国性银行应用资金流平台开展信贷业务,拓展了新能源、科技创新、绿色制造等多个业务场景,有效弥补了传统审贷手段无法有效识别企业运营情况的短板,显著提升信用贷款投放能力,累计支持贷款24.8亿元。
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落地金额明显提升
2024年10月,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联合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推动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回购、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为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发展打入了一针“强心剂”。
如今,该项工具在北京落地成效显著。从整体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各银行已经与93家上市公司或其主要股东达成明确合作意向,总金额186.5亿元,已累计发放贷款54笔,总金额142亿元。“当前企业与银行对接积极较高,贷款需求与落地金额较前一阶段均有明显提升。”贺杰说道。
辖内银行同样明确表态,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并探索独特的工具推行经验。例如,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景龙表示,该行持续优化流程管理,通过“主动授信+差异授权”的方式实现股票回购增持项目流程的提质增效。从贷款承诺公告到首笔增持回购交易,最快2周以内实现。而这其中,一方面是构建多维上市公司评估模型精准锚定战略目标客群,通过在现有授信产品中主动增加专项贷款额度,实现优质资产的前瞻性布局;另一方面,构建敏捷响应机制,对项目立项、审批充分授权,压缩业务流程时效,实现业务高效、便捷落地。
目前在回购增持业务的公告单数、公告金额和投放金额方面暂居北京首位的是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截至目前,已公告使用工行专项贷款开展回购增持业务的一共有10单,实际投放金额超过100亿元,所支持的项目广泛覆盖先进制造、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通过快速确定业务细节、前置审批沟通环节、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等举措确保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是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鲍晓晨强调的重点。“以某央企集团增持旗下上市公司项目为例,我行从需求对接、审批上会到出具《贷款承诺函》仅用时1.5个工作日,刷新了北京地区的业务办理纪录。同样,在服务某民营上市公司的回购业务需求时,我们当天下午前往企业开展尽职调查,第二天上午便完成了贷款审批。”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围绕市场多方的便捷沟通,4月14日,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证监局、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等部门还联合召开了北京市民营、国资上市企业座谈会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银企对接会,其中也提及,“将常态化推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银企对接工作”。
而在鲍晓晨看来,更好的政策落实,不仅需要构建更为高效的市场对接机制,还应有精准的产品服务体系、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等。“一方面,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按照账户和资金管理要求进行放款,并加强贷后管理监督;另一方面,严格遵守信息隔离规定,防范内幕交易,杜绝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控各类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