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上市公司年报 ·
编者按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密集披露,为市场提供了关键洞察。放眼主板,科技创新驱动的结构性机遇在电子等领域加速涌现,金融、公用事业等板块构筑起市场盈利的“压舱石”。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创业板公司不断提质增效,并表现出了较好的成长韧性。而科创板“新老企业”的协同发展,以及对于高研发投入的持续推进,也预示了科创板将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三大板块年报各有亮点,共同构成了我国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格局,也为市场资源配置提供了指引。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截至2025年4月26日,沪深主板上市公司累计3183家,已有91.85%的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报业绩预告,预喜率为33.32%。其中,在预喜行业中,预喜绝对规模排名前十的企业依旧处于银行、保险、石油等行业;在预亏行业中,预亏绝对规模排名前十的企业处于房地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体承压的背景下,结构性的亮色愈发鲜明。科技创新驱动的结构性机遇在电子等领域加速涌现,金融、公用事业等板块构筑起市场盈利的“压舱石”。
以电子行业为代表的细分赛道展现出增长潜力与韧性
中国银河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截至4月26日12时,主板的上市公司中,有2920家发布了2024年年报业绩预告,披露率为91.85%。其中,预喜公司有973家,预喜率33.32%;预亏公司有1919家;不确定公司则有28家。
杨超分析称,在预喜公司中,129家属于电子行业,102家属于机械设备,基础化工、医药生物、电力设备行业预喜公司数量也居前。在政策提振下,科技制造板块部分业绩回暖。非银金融、有色金属、综合、石油石化、美容护理行业预喜率在五成及以上。非银金融行业受益于交投活跃度回暖,价格端上涨催化有色金属业绩向上。在预亏公司中,191家属于医药生物,188家属于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电子行业预亏公司数量在150家以上。房地产、煤炭、传媒、钢铁、建筑装饰、建筑材料行业预亏率在80%以上。地产链整体受到房地产去库存周期拖累,2024年业绩表现相对较弱。
国投证券股权融资总部执行总经理陈哲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预喜行业中,预喜绝对规模排名前十的企业依旧处于银行、保险、石油等行业。业绩预增增长率排名靠前的细分行业依次为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中的有机化学原料和磷肥制造业、畜牧业(尤其是猪的饲养)、金属制品业中结构性金属制品业、集成电路制造业中的半导体和芯片、保险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实是贵金属矿采选业)、光电子器件制造、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其中业绩预增增长率排名靠前代表性企业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的安迪苏、畜牧业的牧原股份。
陈哲分析称,在预亏行业中,预亏绝对规模排名前十的企业处于房地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中的锂加工业、航空运输业等行业。亏损代表性公司主要有房地产业的万科、华侨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鞍钢股份、马钢股份,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中锂加工业的天齐锂业,航空运输业的中国东航。业绩预亏比例排名靠前的细分行业依次为房地产业、纺织服装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玻璃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水泥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面板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中的锂加工业。
陈哲表示,分行业来看,预喜率在一半及以上的有非银金融、有色金属、综合和石油石化,预喜率不足20%的有银行、房地产、钢铁、煤炭、传媒、建筑装饰、建筑材料。披露样本公司整体归母净利润增速上,科技(TMT)低基数和硬件端高景气支撑下实现高增长;农林牧渔、商贸零售和食品饮料增长较好,纺织服饰、轻工制造、美容护理等仍负增长;金融地产小幅增长主要靠非银和银行拉动,房地产压力较大;医药医疗和周期板块整体利润分别下滑,但仍保持预喜;钢铁、环保、石油石化、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等业绩降幅较大。
国元证券金融工程与基金研究负责人朱定豪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年报数据看,以电子行业为代表的部分细分赛道,正展现出增长潜力与韧性。电子行业净利润增长中位数高达10.2%,生物医药有10家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数量位居各行业前列,尽管行业整体面临挑战,但具备创新能力和特定产品优势的企业仍能脱颖而出。汽车及零部件景气度延续,汽车行业净利润增长中位数高达9.6%,续盈的企业占比72.8%。这印证了在“两新”“两重”等政策扶持和产业升级浪潮下,高新技术企业正成为结构性机会的核心载体。高新技术企业的预喜率(57.6%)显著高于非高新企业,其盈利能力和增长前景更受市场青睐。
投资者有望进一步分享经济增长红利
A股主板上市公司2024年度业绩披露工作已进入收官阶段,虽然整体经营平稳,但结构性压力不容忽视。
朱定豪表示,多数上市公司已交出2024年“经营答卷”,经济全景图景渐次显现,但国内需求不足导致部分行业营收下滑。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期,一方面,地产链利润承压,电力设备等行业面临“内卷式”竞争;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驱动的结构性机遇在电子等领域加速涌现,金融、公用事业等板块构筑起市场盈利的“压舱石”。
据统计,在已披露业绩的2746家主板公司中,有1832家(66.7%)维持盈利,有167家(6.1%)扭亏为盈,这展示出中国经济的潜能和韧性,但房地产行业仍是拖累整体业绩表现的主要因素,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311.3%,中位数亦达-53.2%,22家房企由盈转亏,地产链上的建筑装饰(平均增长-198.5%)、建筑材料(预亏公司占比70.2%)也受到拖累。此外,部分产业的“内卷”问题显现。电力设备(特别是光伏、电池环节)和钢铁等行业价格竞争激烈,需求边际放缓。电力设备行业平均增长为-180.3%,多达29家公司转盈为亏;钢铁行业预亏公司比例高达82.9%,平均增长-130.8%。
“金融、公用事业等板块表现稳健,构筑起A股的盈利基本盘。”朱定豪表示,银行业绩稳健(平均增长5.6%),预喜率超过九成(92.3%)。非银金融(平均增长14.1%)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展现出较强的增长弹性,预喜率达71.8%。公用事业更是以53.5%的平均增长率领跑,盈利能力突出。交通运输等行业展现出良好的盈利水平(预喜率61.1%)。丰厚的净利润将为后续企业分红打下基础,投资者有望进一步分享经济增长红利。
#机构观点
中国银河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及资本市场,提出“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与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持续稳定股市”的提法相比,新增的“活跃”二字体现了更为积极的政策基调,向市场传递了政策层面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态度。
从短期来看,要继续发挥中央汇金作为类“平准基金”的作用,央行在必要时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发挥央国企的带动模范作用,提高分红回购力度。同时,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及时向市场传递明确的政策信号,稳定投资者预期。
从中长期看,要把好上市入口关,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进一步推进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及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建设。健全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督上市公司更加关注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刘慧整理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