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力财经
作者 / 魏力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的时代浪潮中,赛力斯集团(前身为小康股份)于2025年4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计划通过发行H股实现融资。若成功登陆港股,赛力斯有望跻身近年来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IPO行列。
回溯赛力斯的发展轨迹,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史。自1986年以零部件业务起步,历经多年市场锤炼,于2016年敏锐捕捉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毅然开启转型之路。2021年,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联合推出问界品牌,成为其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凭借双方在技术与渠道上的协同优势,问界系列迅速打开市场局面。2024年,赛力斯迎来高光时刻,全年营收达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净利润实现59.46亿元,成功扭亏为盈。
其中,问界M7、M9车型表现亮眼,合计交付35万辆,新能源车毛利率更是达到26.21%,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然而,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赛力斯遭遇发展瓶颈,营收同比下滑27.91%,销量下降42.47%。值得关注的是,问界M9凭借出色的产品力实现逆势增长,销量同比激增117.83%,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港股上市,赛力斯选择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国际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尽管具体融资规模尚未正式披露,但此前市场传闻其拟募资超10亿美元(约合72亿元人民币)。从资金用途规划来看,70%将投入智能驾驶、增程技术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旨在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力;20%用于海外市场拓展,加速全球化布局;剩余10%则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这一资金分配方案,清晰勾勒出赛力斯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以海外市场开拓实现突破、以稳健财务保障运营的战略蓝图。
赛力斯将全球化作为核心发展战略,计划将业务覆盖至62个国家和地区,并通过自建、合资等多元化模式扩大海外产能。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源于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广阔前景的深刻洞察。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为中国车企出海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力财经分析指出,赛力斯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有望在全球化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赛力斯的全球化征程并非坦途,诸多挑战与风险不容忽视。在技术层面,赛力斯对华为存在深度依赖,其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核心技术均由华为提供。尽管与华为的合作助力赛力斯快速崛起,但随着华为与更多车企展开合作,资源分流风险逐渐显现。一旦华为的资源分配策略发生变化,赛力斯的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进程可能受到制约。
财务压力同样是赛力斯面临的严峻考验。目前,企业负债率高达87.38%,应付账款规模达685亿元,过高的负债水平严重限制了资金运作空间,增加了财务风险。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定的资金链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在市场竞争方面,赛力斯虽已跻身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仅次于特斯拉、比亚迪与理想,彰显出其商业模式与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奇瑞智界、小米SU7等竞品不断涌现,在产品性能、价格定位、品牌营销等方面展开激烈角逐。此外,赛力斯此次港股IPO还可能与奇瑞争夺“最大IPO”头衔,折射出新能源车企在资本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对于赛力斯而言,成功登陆港股将为其带来宝贵的资金支持,有力推动研发投入与海外市场拓展,加速全球化战略落地。但与此同时,企业必须妥善应对高负债、技术依赖、销量波动等多重风险。
大力财经建议,赛力斯应在持续深化与华为合作的基础上,加大自身研发投入,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政策法规与文化差异,制定精准的本土化市场策略;在财务管理方面,积极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负债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赛力斯的港股上市之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若能成功上市并有效化解风险,将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国际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激励更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反之,若遭遇困境,也将为行业敲响警钟,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风险防范与战略规划。
从投资者视角来看,赛力斯港股IPO兼具吸引力与不确定性。一方面,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赛力斯凭借过往的业绩表现与华为的品牌背书,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高负债、技术依赖等风险因素,又要求投资者保持理性与谨慎。投资者需深入研究赛力斯的技术实力、市场竞争力、财务状况等基本面,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与政策变化,综合评估投资风险与收益,做出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