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费一妍7月10日报道:7月初,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师生在科佩尔孔子课堂开启海外教学实习。在这座位于亚得里亚海岸的斯洛文尼亚港口城市,沪上青年学子用教育者的担当和文化传播者的亲和,以语言与文化架设起跨越山海的桥梁。
在当地两名本土汉语教师的带领下,海外实习团队以“一对二”或“一对三”的分组形式,帮助不同水平的学员实现了中文语言能力的阶梯式提升。
初级班以长城、兵马俑等中国历史文化地标来点燃学生的兴趣,通过《找朋友》《颜色歌》等儿歌寓教于乐,夯实基础,用十二生肖文化来引发孩子们的盎然兴致。
中级班则聚焦实用场景,从学习“我的房间”话题之下的家具等词汇与基础句型,进阶至“我的一天”的活动表达,相关量词的精准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热爱105°C的你》被孩子们自信唱响
亲属称谓的教学、“你家有几口人”等情景对话,让汉语交际能力在互动中自然生长。学习过程中,歌声始终相伴,初级班《颜色歌》与中级班《热爱105°C的你》成为语言学习的催化剂。
课堂之外,海外实习团队与当地汉语教师倾力合作,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员沉浸式地体验中华文化的多样形式。
每日清晨,师生共习太极二十四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当地孩子们在实习团队小老师们的带领下,初次体验了太极拳的魅力:武术不仅仅是招式,更是传递着刚柔并济的东方哲学。
文化工坊里更是高潮迭起——学生们亲手扎制毽子,课后庭院自发练习的身影,是文化生根的生动注脚;团扇制作从千年历史讲起,孩子们执笔绘就熊猫、茉莉花,素白扇面绽放天马行空的东方美学;拨浪鼓DIY中,中国名字、太极八卦跃然鼓面,传统乐器焕发新生。
扇面画工作坊中的团扇舞开场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此行对实习团队而言,远非一次普通的教学实践。从“教语言”到“促交流”,海外实习团队的角色悄然升华。庭院里共同踢毽子的欢笑,文化问答中的思想碰撞,制作手作时的协作分享——这些瞬间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文化纽带,让斯洛文尼亚少年儿童心中的中国印象,从遥远的符号变为可触可感的温度与色彩。
在本次科佩尔孔子课堂的海外实习中,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子们以语言为舟,以文化为帆。他们不仅夯实了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能力,更在亚得里亚海畔播下了友谊与理解的种子。这群年轻的“文化使者”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互鉴的深远意义,为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之路,书写下独具一格的动人青春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