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数码说说说
“辣椒三月熟,钻石七日成。”
这句在豫东平原流传已久的农谚,默默记录着一座传统农业县向现代智造基地的转型。
柘城的辣椒香气还未散尽,实验室里的碳原子已排列组合出全新的产业图景。这座曾以 “中国辣椒之都” 闻名的县城,如今实验室培育钻石年产量已超 600 万克拉,对全球珠宝产业的现有格局形成了实际影响。
当前,消费者在珠宝选购过程中,对美学价值与性价比的平衡愈发看重。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更趋向于多元化,单纯依靠奢侈属性或象征意义的产品,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消费期待。以 VVS 级、D 色的钻石为例,在天然钻石中,10 克拉的品类近乎绝迹,3 克拉的市场价格已超百万元,更大克拉的则堪称稀有。而同等品质的培育钻石,3 克拉的价格仅约 3 万元。
据行业数据分析,珠宝消费市场出现的这一转变,是多种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实验室培育钻石技术取得突破并快速进入市场,是推动变化的核心因素。培育钻石获得消费者认可,主要得益于其自身的产品价值,并非因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而出现的消费降级现象。
这一市场变化也对传统珠宝的市场地位带来了明显影响。戴比尔斯拍卖会原钻价格单季下跌 25%、I DO 申请破产清算等情况接连出现。长期以来,以戴比尔斯为代表的传统珠宝巨头掌控着市场定价权,而培育钻石的出现,正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我国作为培育钻石的第一生产大国,在生产技术和产业规模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培育钻石行业产量约 2200 万克拉,较上年增长 144.44%,占全球总产量的 63%。其中,河南的培育钻石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80%,形成了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 “中原钻石带”,这让传统珠宝巨头首次感受到来自东方的 “技术降维” 压力。
随着更多品牌加大对培育钻石市场的投入,培育钻石的消费者认知度和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以本土品牌 “柘光” 为例,其入驻京东等电商平台后,三个月内销售额突破数百万元,且九成以上购买者都有过宝石级钻石的购买经历。
在柘光京东旗舰店的评论区,26 岁的上海白领林小姐晒出了自己的 3 克拉雪花耳饰,她写道:“用年终奖实现了克拉自由,闺蜜还以为是欧洲轻奢品牌的新品。” 数据表明,类似这样的 “悦己型消费” 在培育钻石客群中占比达 62%,年轻群体正通过消费选择,改变着人们对珠宝价值的固有认知。
珠宝爱好者张女士表示,自己特别喜欢 “鸽子蛋” 级别的大克拉钻石。她回忆:“之前在朋友聚会上听说了柘光这个牌子,深入了解后发现,他们在大克拉钻石定制方面很专业,于是就定制了一枚心仪已久的粉白钻石吊坠。”
“最终的成品镶嵌了 0.79 克拉白钻和 2.38 克拉粉白钻石,搭配 18k 玫瑰金钻托,总价不到 5 万元,仅为国际大牌同类型热门款定价的三分之一。” 张女士的话语中透着惊喜。
如今,这类消费趋势正在全球高净值人群中逐渐蔓延,部分原本热衷于佳士得拍卖会的买家,也开始更愿意为 1:1 大克拉定制服务支付额外费用。这背后的原因是,以天然钻石约十分之一的价格,能获得双倍克拉数及专属设计,这一现象正在改变消费者对奢侈品价值的传统认知。
尽管培育钻石产业前景良好,但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并接受这一产品仍是当前的重要课题。调查显示,38% 的消费者仍坚持天然钻石的 “稀缺性” 说法,或对培育钻石的品质存在疑问,因此在购买时持谨慎态度。
实际上,自 2018 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更新钻石定义后,只要符合钻石的物理和化学属性,无论产自实验室还是地下开采,都是真钻石。
在这一产业发展进程中,中原地区的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正逐步结合。从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的钻石原坯,能看到这个农业县产业转型的轨迹。当地所培育的,不仅是符合标准的碳晶体结构,也体现了民族产业在突破资源限制方面的创新探索。随着生产线输出的产品进入全球市场,这一来自东方的产业发展模式,正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