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消费市场日趋成熟、本土需求愈发多元的当下,国际品牌的本土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曾因产品策略与市场需求脱节、面临本土品牌竞争压力的阿迪达斯,凭借以人才孵化与文化融合为核心的本土化策略,不仅实现业绩反弹,更其经验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落地的参考样本。
01
阿迪达斯本土化实践:从策略到成效的双向突破
阿迪达斯的本土化并非简单的“产品改款”,而是深入产业链上游的“创意本土化”与“人才本土化”,并结合渠道调整与产品创新,逐步扭转市场颓势。
(一)核心策略:锚定“人才”与“文化”,激活本土动能
其本土化的核心载体是上海创意中心(CCS)发起的A.C.E.(ADIDAS CREATOR EXPERIENCE)项目,从人才与文化两大维度构建竞争力:
1.人才孵化:搭建“实战-留存”闭环
阿迪达斯摒弃“外来设计输入”模式,通过A.C.E.项目为中国年轻设计人才提供从“创意到商业化”的全链路机会。2024年首次启动便筛选4名学生参与真实产品开发,2人实习后正式加入CCS;2025年升级后以“东方美学,‘韵’动新生代”为主题,设鞋履、服饰、配饰三大赛道,吸引数千份顶尖院校申请,最终9人获入职OFFER,还催生出“从谢公屐汲取灵感设计户外鞋”“武侠风格击剑鞋”等优质作品。这种“选拔-培养-留存”闭环,让品牌获得了懂中国消费者的创意人才,设计方案也天然贴合本土需求。
2.文化融合:让本土元素成为产品“灵魂”
依托即将于2025年迎来成立20周年的CCS本土团队,阿迪达斯始终将中国文化与运动潮流深度结合。从2008年北京奥运领奖服的“中国红”意象,到新中式唐装外套的版型创新,再到龙年新春系列中苗绣、盘扣元素的运用,均避开“贴标签式”嫁接,而是让本土文化融入产品功能与设计逻辑。如“武侠风格击剑鞋”,既结合设计师的击剑经历,又用“武侠”传递“力量感”的运动精神,实现功能与文化的双重契合。
(二)配套动作:渠道优化与产品调整,夯实市场基础
在人才与文化策略之外,阿迪达斯同步推进渠道与产品端的本土化适配:
渠道布局更贴合中国市场层级:关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表现不佳的店铺,同时依靠经销商力量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加密门店,发力下沉市场;修复与批发零售商的关系,2024年批发渠道实现14%增长,DTC渠道增长11%,打破此前单一依赖DTC模式的局限。
产品本土化比例与创新双提升:将“中国制造”产品比例提升超80%,全球CEO古尔登曾公开表示“约一半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来自本土设计”。非YEEZY产品线表现亮眼,2024年Q4营收同比增长26%,创近五年新高,去YEEZY化成效显著,进一步印证本土设计的商业价值。
(三)成效落地:业绩反弹与品牌口碑双改善
从业绩数据看,2024年阿迪达斯大中华区全年营收达34.6亿欧元,同比增长10.3%,第四季度营收7.94亿欧元,同比增幅更高达16.1%,实现两位数增长;全球层面营收236.8亿欧元,CEO古尔登预计2025年营业利润将增至17-18亿欧元,盈利状况显著改善。从品牌层面看,“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通过产品与人才传递,有效扭转了国际品牌“水土不服”的刻板印象,其本土团队打造的多款产品成为市场爆款,巩固了在运动服饰领域的市场份额。正如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家乐所言:深耕本土化是实现有质量增长的关键密码。
02
启示:本土化不是“妥协”,而是“深耕”
阿迪达斯的实践,无论对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都提供了三大核心借鉴方向,揭示了本土化的本质是“尊重本土人才、理解本土文化”的长期行动。
1. 人才本土化:从“雇佣”到“孵化”,绑定长期价值
多数品牌仍停留在“招聘本土销售/运营人员”的浅层阶段,而阿迪达斯的核心启示在于:上游创意人才的本土化,才是产品贴合市场的根本。其他品牌可参考“实战项目+导师制+留存通道”的模式,加强与高校、设计机构的合作,让本土人才直接参与核心产品开发——这不仅能降低“外来设计”的市场试错成本,更能形成“人才为品牌赋能,品牌为人才提供成长舞台”的正向循环,从根源上解决“产品不懂消费者”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比例已超过80%。当然,有了更多中国设计师及其作品的推动,“中国创造”也开始反哺全球市场,为阿迪达斯全球贡献更多力量。
2. 文化融合:从“符号堆砌”到“精神共鸣”,拒绝表面化
不少品牌试图通过“印汉字”“用传统纹样”实现本土化,却因缺乏深层逻辑导致消费者反感。阿迪达斯的经验表明,文化融合需扎根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不是将本土元素当作“装饰”,而是让其服务于产品体验与精神表达。
“现在中国年轻一代有很高的要求和审美,我们不能把全球其他地方的设计直接搬到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设计人才很优秀,不仅理解本土年轻人的需求,也更懂中国文化,能通过产品与消费者产生更强的互动和共鸣。”萧家乐在接受采访时称。
2024年以来,阿迪达斯上海创意中心主导设计的多款产品大卖,包括新中式服装、城市限定T恤、香蕉扭扭裤、赛博朋克风XLG机甲鞋、云朵包等,受到消费者热烈反响;又如A.C.E.项目中的设计,无论是“谢公屐灵感户外鞋”还是“武侠风格击剑鞋”,均先考虑运动场景的功能需求,再用文化元素传递用户能感知的精神内核(如户外探索、运动力量)。品牌需深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认知与生活场景,让本土元素自然融入产品,成为“加分项”而非“违和项”。
3. 长期主义:本土化不是“短期策略”,而是“战略根基”
阿迪达斯CCS团队20年的深耕、A.C.E.项目的持续升级,均体现了“长期主义”思维。反观部分品牌,因短期业绩压力频繁调整本土化方向,一会儿侧重高端市场,一会儿盲目下沉,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
“今天,阿迪达斯中国团队中有很多的年轻领军人才,他们更贴近中国市场,更懂中国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不断成长,就好像运动员的成长一样,足以接稳新的重任,为中国消费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萧家乐团队管理的核心内涵。
事实上,本土化需要时间沉淀:从人才培养的周期、对本土文化的深度理解,到产品打磨的细节、市场口碑的积累,都无法一蹴而就。品牌需投入持续资源,将“在中国,为中国”从口号转化为贯穿产品研发、人才储备、渠道布局、营销传播的全链路行动,才能建立稳定的市场认知与用户信任。
综上,阿迪达斯的本土化成效,并非偶然的策略调整,而是“扎根中国市场、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必然结果。对于其他品牌而言,唯有摒弃“高高在上”的国际品牌姿态,或跳出“短视化”的本土竞争思维,真正以人才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深耕中国市场的需求与价值,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下一篇:辛巴退网,一步一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