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给印度设定的最后期限到了!从8月27日开始,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面临50%的关税。回顾一下整件事的发展脉络,这个结果其实毫不意外。
(印度总理莫迪)
对于美国方面指责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印方一直坚持自己没错,同时还做出继续购买的决定,莫迪在对美开放农产品市场的问题上也寸步不让。这些或许直接导致美国原定派往印度的谈判代表取消行程,随着截止日期的到来,关税是铁定要收了
面对这一威胁,印度总理莫迪继续展现出了强硬的姿态,他在8月25日的公开讲话中强调:“无论面临多大压力,我的政府都将不断增强自身力量予以抵制。”印度外长苏杰生更直言不讳地讽刺美国:“如果你们觉得买印度的石油或成品油有问题,那就别买,没人强迫你们买。”
印度的反制策略展现出“软硬兼施”的特点。在“硬对抗”层面,印度暂停了价值36亿美元的波音P-8I反潜巡逻机采购计划,并取消了防长访美行程,这直接影响到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
此外,印度还宣布对美国杏仁、核桃等农产品加征70%的报复性关税,试图精准打击美国农业州的经济命脉。
(印度是美国军火的重要买家)
在“软妥协”层面,印度通过降低国内商品与服务税(GST)提振内需,同时加速开拓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减少对美依赖。
印度在外交上的战略调整也是反制中的重要一环。莫迪计划8月底赴华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并重启与中国的边境贸易通道、直飞航线及水资源合作。这一举动在美国的压力下显得顺理成章,很明显,印度在尝试通过加强与中俄的能源、军事合作,构建“去美国化”的经济与安全格局。
不过,美国的关税政策对印度经济的冲击不容忽视。据印度HDFC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古普塔分析,50%关税可能导致该国2026财年GDP增速,在当前6.3%的基础上损失40至60个基点。花旗银行的预测更为悲观,认为全年经济增长可能减少0.6至0.8个百分点。
这场关税博弈背后,折射出美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印度在地缘政治与经济自主之间的艰难平衡。
(购买俄罗斯石油或许并不是主要原因)
美国对印度的关税政策并非单纯出于贸易考量,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印度被指责为“乘火打劫”的俄罗斯石油买家。尽管欧盟、中国等经济体同样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但美国认为印度在俄乌冲突后迅速扩大俄油采购规模,并通过转售赚取巨额利润,对全球孤立俄罗斯的努力构成“独特且严重的损害”。
其实这可能仍然只是个借口,目前来看美国似乎有些希望拿印度这个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巨大的经济体来作为“反面教材”,恐吓那些不愿意对美国关税条款就范的国家,比如巴西等。
同时这还可以在美国国内营造一种关税战获得胜利的印象,有助于得到基本盘的支持。和印度闹僵,并不会带来跟中国闹僵那么大的副作用,不需要MAGA支持者们买单。
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其实并不表示美国海关就能收到预期中那么多的税,美国在关税战之中直接能从印度赚取的利益不会太多。
这是因为印度出口商不像中国,它们估计很难让美国进口商愿意承担多出来的关税成本。那么它们就应该不太可能做亏本买卖,更合理的选择会是在其他国家寻找市场。
所以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或许确实不是从印度赚钱,而是拿它当样板敲打。作为后续效果,这样会造成印度事实上和美国“部分脱钩”,即使美印之后谈判出结果,印度出口商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未必能回来。
(印度制造可替代性还是比较高)
在莫迪政府实行了多年向美国靠拢的政策之后,却遭到美国的一记重拳,这多少有些讽刺。客观来说印度企业如果早些开发美国之外的市场,今天就不会这么被动。尤其是它们的产品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并不算太强的前提下,只靠脆弱的“意识形态一致”很难维持商业上的稳定合作。
印度本国的市场理论上可以补充一部分对美国出口的削减,但由于印度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规模还不够大,之前卖到美国的商品不可能大部分实现内部消化,所以如何从其他外部国家找到新市场仍然是印度的当务之急。
特朗普对印度的关税战会怎么收场呢?考虑其他国家的例子,两国如果能达成协议,应该是在现有基础上减半左右的税率,让印度商品不至于完全卖不到美国。
代价是印度继续采购美国的军火、波音飞机等。至于农产品,莫迪应该不会让步,可能只会对美国象征性开放,但不强制要求购买数量,同时或许还会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
当然,如果特朗普判断让印度一直作为“反面教材”比达成贸易协议更有用,或许会干脆不和新德里继续谈,让世界看看印度不服从美国是什么结果。
届时印度可能就要做好过几年苦日子的准备,但从长期来看,消除对美国的依赖却也不一定是坏事,印方或许可以在和新贸易伙伴的交易中找到出路,并逐步意识到如果和邻国真心实意改善关系,可以得到多大的回报。
上一篇:阿里的蜜糖,美团的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