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维科网机器人)
近日,深圳市欢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欢创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启动其上市征程。此前,2023年12月,欢创科技已向深圳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拉开A股IPO序幕,后因监管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考量,最终决定将上市目的地转向香港资本市场。
招股书显示,欢创科技IPO所募得资金将用于增强研发能力,以强化核心技术及传感器解决方案产品的研发,其中包括优化3D空间感知AI算法、RGB-D融合感知、AI算法和下一代多传感器融合具身机器人空间感知解决方案等关键领域;其次是提升制造能力;最后,部分资金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及满足一般公司用途
IPO之前,欢创科技背后早有资本“撑腰”。欢创科技已经完成了11轮融资,吸引的投资方堪称“星光熠熠”:不仅有石头科技这样的行业头部玩家(目前持股1.83%),还有东方富海、中航国际、前海母基金、基石资本、同歌创投、深智城产投、希扬投资、北航资产、凯晟南山、晨晖创业等一众头部投资机构。最后一轮融资完成,欢创科技的估值已经达到30.4亿元,这份“成绩单”也为它的上市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球首家自研空间定位算法芯片的企业
要说欢创科技的起点,还得从两位创始人说起。2014年,一位是周琨,本硕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学的是精密仪器、自动化专业,手握逾20年科技公司管理经验;另一位是王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出身,在电信及电子设备制造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
两位学霸一拍即合,共同创办了欢创科技,致力于高精度定位视觉传感器的研发,凭借AI技术构建智能空间感知体系,为智能机器人提供高精度算法及相关硬件。
有了两位专业背景过硬的创始人掌舵,欢创科技的技术突破之路走得格外扎实。该公司靠着自研的专用ASIC芯片、亚毫米级空间感知AI算法,再加上创新性的系统设计,累计拿下了133项授权专利,可提供具备超卓空间感知精度的高性能、低功耗解决方案。研发方面,2022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欢创科技的研发成本分别为3650万元、5460万元、7670万元及3020万元。
凭借这股硬实力,欢创科技不仅成为国内首家拥有单目大空间亚毫米级定位精度能力的企业,也是全球首家自研空间定位算法芯片的企业。
不过,欢创科技也不是一开始就盯着机器人赛道,而是慢慢调整方向。起初,该公司的业务方向是电视领域。后来随着行业趋势变化,其于2017年果断“转向”,开始探索机器人和工业领域,还同步启动了单目激光雷达Camsense®X1的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一年后,这款产品就实现了量产。欢创科技也由此在智能机器人空间感知的核心赛道有了一席之地。
经过这些年的深耕细作,从传统三角测距激光雷达,到dTOF激光雷达、3DTOF激光雷达,再到线激光传感器,欢创科技构建了智能机器人领域内覆盖最全面、商用规模最大的空间感知产品矩阵之一,满足智能机器人、XR、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的不同需求。同时,该公司也是智能机器人行业内少数同时拥有自研亚毫米级AI空间数据处理芯片设计能力和核心空间感知AI算法能力的企业之一。这种“软硬都强”的能力,让它在竞争中格外有底气。、
产品好不好,市场说了算,欢创科技的“出货量”就是最好的证明。自成立以来,该公司累计出货量已经突破2500万台;2025年上半年更是“势头不减”,激光雷达出货超500万台,线激光传感器出货超200万台,妥妥的“爆款体质”。
客户方面更是“强强联手”,360、美的、小米、石头、追觅、爱奇艺、华为、高通等国内外大牌都成了它的长期合作伙伴。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前五大扫地机器人企业里,有四家都把该公司当成核心供货商。
财务表现上,2022年—2024年,欢创科技分别实现收入1.46亿元、3.32亿元、4.33亿元;亏损分别为2869.5万元、88.3万元、3137.5万元;毛利率分别为17.8%、21.5%、16.3%。
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63%;期内亏损415.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889.5万元明显收窄;毛利率为13.2%。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4年按收入算,欢创科技在全球扫地机器人空间感知解决方案领域妥妥的“第一名”;单看扫地机器人激光雷达产品,收入和出货量都稳居前列,当年出货约800万台,市场份额超过50%。说它是这个细分赛道的“龙头”,一点都不夸张。
如今欢创科技赴港上市,这条路充满机遇与挑战,而之后又会在智能机器人空间感知领域闯出新天地?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
招股书里一组数据格外吸睛:全球智能机器人空间感知解决方案市场,从2020年的118亿元增至2024年的260亿元,五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1.7%;更可期的是,2024-2030年其复合年增长率仍将维持20.2%的高位,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86亿元。
作为全球智能机器人核心市场,中国在空间感知解决方案领域的发展更显“劲头十足”。随着产业链日趋成熟、技术创新加速,国内市场既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也为本土企业提供了贴近需求、快速响应的沃土,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企业,无疑占得“近水楼台”的先机。
更关键的是,行业正迎来“技术革命”:AI技术持续突破下,智能机器人早已跳出“简单重复工具”的定位,向“具身智能”加速进化。这种进化意味着机器人将深度融合感知、认知与行动能力,更精准地读懂环境、判断场景、灵活行动,而这背后,正需要更先进精准的空间感知技术充当“眼睛”与“大脑”。这场技术变革既是机遇,更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