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讨论投资收益率的帖子。按美国FIRE那套理论,年化4%的收益目标看起来好像不难实现。
但仔细想想,投资最难的部分,恐怕不是那4%的收益,而是攒够能产生这4%收益的“第一桶金”本金吧?
本金积累的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漫长且充满挑战。可能是:
多年打工辛苦攒下的工资?
创业成功的一次性收获?
家里支持的启动资金?
或者...其他不那么方便明说的路径?(懂的都懂,很多人这部分经历可能就选择性略过了)
很好奇集思录的各位,你们投资路上的“第一桶金”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积累起来的?是老老实实打工储蓄,还是抓住了某个机遇?你觉得积累本金和追求收益率,哪个对你来说更难?
欢迎分享你的经历或观察!(敏感部分可以模糊处理,主要想了解大致的路径)。
lance77
@钝刀出鞘
非常有同感。作为过来人,奉劝一句,千万要稳健投资,保住本金的基础上再追求收益。 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然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打工攒的。要不为啥集思路里的大佬一个个都抠抠搜搜的,习惯了。从大西北闯荡上海滩,靠牛马打工攒本金,住的农民自建房,夏天一个吊扇,冬季一个电热毯死扛,石棉瓦的房顶,夏季爆热,冬季爆冷,上班自带饭
现在送外卖继续增加本金
我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收入还是可以的,应该有当年上海平均薪酬的三倍,为了省钱租的远郊毛坯房,夏天没有空调,天热喝啤酒连三得利都舍不得,买的最便宜的一种,好像是上海啤酒。
在我工作两年后,看了穷爸爸富爸爸,促使我买了人生第一套房,位置非常偏,但对我来说,只有买了房子,才算真正在上海扎根。后续就是攒钱+投资(封闭式基金、货币基金、QDI、A股、B股、H股、贵金属、A类、可转债、外汇),攒够首付就去买房,现金对我来说是奢侈品,最惨的时候每个月工资不够还贷,还要转钱进去。
可能确实是岁数大了,我看单位的年轻人一边非常辛苦的赚钱(比我们当年要卷),一边大手大脚又花掉,会觉得非常可惜。没有积累,到了中年怎如果事业顺利还好,如果事业不顺怎么办?
不怕各位笑话,我现在用的就是红米,主要是习惯了小米的操作系统。但我没买小米股票的原因就是质量实在太差了,我是绝对不会买小米汽车的。我5年多换了4个手机(小米8、红米K30、红米NOTE13PRO、K80),差不多也要6k,家里LD用iphone,5年换一次手机,也是6k,一点都不省钱。
Yvette520
也不一定,我就是当年去北京打拼的北漂,不过我虽然是个妹子,但是物欲很低,目前已经10+年薪水超过社平工资3倍,但是从15年前开始就一个月花费不到900,维持了近10年,2009年之前租房都是合租,控制成本在500一个月,后来自己买了房,2012年还清了贷款…最近5年差不多每年每月消费控制在了2000元以内,主要是来外地打工了,就这样已经有了现金资本300+万。之前在看的一个北京土著,吃住都在家里,所以靠工资攒了200多个,这种只适合家里条件本来就不差的那种;但凡你是外地去一线城市漂着的,又没有家里的支持,那我能想到的要么是顶级打工人、要么是跟对老板拿了股份或者干脆自己创业成功、要么就是赌狗赌赢了。
不戒
绝大多数人的原始资本,无非就是:努力工作+延迟消费。
唯有好吃懒做的,总认为不是我无能,是因为别人是二代,别人钱来路不可言。
河边的虚空行者
过去还可以通过找一份高薪工作来攒第一桶金,但现在这个经济形势,靠打工攒钱越来越难了。赚钱的路子都写在刑法里这句话不是玩笑,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抽象点说,在资本市场上最好的赚钱模式总结起来无非这么几种:抢、骗、偷、捡。
抢:比如各种IPO从资本市场吸血,不就是利用法规合法抢钱吗
骗:各种P2P、庄家做局收割小散、私募利益输送、公募收管理费躺赢等都属于骗
偷:比如内幕消息、老鼠仓
捡:套利
可以看到这四种方式首先从道德上都不体面,何况前三种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不是放下体面就能做的。没有一定能量,做前三类事儿无异于自掘坟墓。
相对最体面的就是“捡”了,虽然不高大上,但是普通人都可以做,靠自己的勤奋在资本市场上捡破烂,抓机会。做些别人不愿意做脏活累活,或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地上的金子,都属于捡的范畴。这样的思维就是“套利”,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套利是对于普通人最好的投资方式。
我可以把话说的更绝对一点,如果你面对一个投资机会,不能把它归类于以上四类,那么大概率风险回报比不是很高。
周期为王
前几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50个W。现在,我有270个金融资产。谈谈本金的积累,肯定是越扣越好,工资结余、薅羊毛乃至父母资助,都是我们本金的来源。早先积累阶段,我买个衣服都要等618双十一,现在也是618双十一,但是随便买了。手机早先就是2000左右,现在看心情4 5千起步。
积累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开源节流。
eric0016
看到楼里很多朋友在分享自己的积累过程,真是心潮澎湃。大多数普通人想攒到一笔本金,真的不容易。和集友们一样,我也是个普普通通的工薪族,想把自己的故事也讲一讲。
我2003年工作,2005年咬咬牙买了人生的第一套房,便宜小户型。那会儿工资能保证温饱,但谈不上发财,整天做着发财梦。虽然不懂多少,但对理财还是有点意识的,刚工作第一年就懵懵懂懂买了点基金——记得特别清楚,是博时价值增长,买了2000块钱,哈哈。
就这样晃晃悠悠到了2013年,觉得60平的小房子太挤,决定换个大一点的。小房子卖了70万,扣掉贷款到手60万。新换的三房100万出头,拿卖房的钱做了30万首付,还剩30万现金。那时手里基金还有十来万,又从银行小心借了20万,严格控制负债率在50%以内。加起来大概60万出头,算是2014年初我“打天下”的本金。
当时全仓买了封闭式基金——科瑞、通乾、瑞福进取(那个时候居然懂得分散,哈哈)。运气不错,碰上了14-15年的大牛市,到2015年初,金融净资产第一次突破100万。可是好景不长,接着就遭遇了一轮又一轮的股灾,资产大幅回撤,真是心有余悸。
后来就开始不断摸索:分户打新、分级基金套利、P2P(当时只挑排名前10的分散投)、港股打新、B股、可转债、北交所、美股、QD套利...... 这些年一路跌跌撞撞,踩过很多坑,也错过一些机会。
回头看,虽然没发什么大财,但至少有了点底气,抗风险能力比以前强了。也越来越坚定一个信念:钱不是用来买更多物质,而是用来买自由。
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同样在打拼、积累路上的集友一点共鸣。祝大家都能早日攒到“自己的底气”,心里踏实,自在从容。
coding
@lance77
你这样活着太累了,我赞同稳健投资。但每个人投资的目的不一样,有些人光看着账户的金额在增加就很高兴,越来越舍不得花钱,扣扣搜搜。殊不知,青春一去不复返,适当的合理的消费能够提升巨大的幸福感。我现在出门旅游一般都是4星级酒店起步,超过1.5公里就要打车。体验感提升了不少,但还不如住青旅的大学生他们玩得快乐。我想了一下可能就是我不再年轻了,走的多点腿就疼了,身体也吃不消了。再加上三五好友也不在身边,真的没那么快乐了!但如果是十年前出游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非常有同感。作为过来人,奉劝一句,千万要稳健投资,保住本金的基础上再追求收益。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然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打工攒的。要不为啥集思路里的大佬一个个都抠抠搜搜的,习惯了。我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收入还是可以的,应该有当年上海平均薪酬的三倍,为了省钱租的远郊毛坯房,夏天没有空调,天热喝啤酒连三得利都舍不得,买的最便宜的一种,好像是上海啤酒。在我工作两年后,看了穷爸爸富爸爸,促使我买了人生第一套...
kevinfeng1972
储蓄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必由之路。不仅需要靠它来积累本金,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拿高薪的捉襟见肘大把,勤俭持家的终会自由。
对于前期而言,可能翻倍开大、稳健保守、放手一搏、耐心等待等不同心理的交织是最需要度过的,坚定目标和不怕失败的坚韧会帮助时间的前行,当明白可以放下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会是问题了。
ydasan
就是靠攒。本人2005年体制内工作,2006年开始炒股,每年强制自己投4万进股市。2007年碰上大牛市,坐了过山车,但收获宝贵的经验。2012年离开原单位,把住房公积金全提出来,加上原来的本金大概60多万。不知道配不配叫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