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范洁 编辑丨张桔
创新药的行情仍未结束,下半场行情驱动投资逻辑升级,其有望从主题炒作到产业重估,但中药创新药爆发或为时尚早。
2025年以来,AH股创新药板块持续走强,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与此前主题炒作不同,本轮行情背后是产业逻辑的实质性升级——国内药企研发管线进入密集收获期,创新技术平台加速迭代;海外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和药价压力,引进需求旺盛;叠加医药板块长期低配后的资金回流,以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释放,共同推动创新药资产价值重估。特别是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的密集落地,不仅带来一次性收益,更通过市场化定价重塑了行业估值体系。
然而,随着板块估值分化加剧,投资者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创新药行情是短期反弹还是长期趋势?当前应如何把握投资主线?是追逐热点普涨,还是精选具备临床价值与全球化潜力的细分龙头?在港股与A股估值差异显著的背景下,哪里才是更具性价比的投资洼地?中长期看,创新药产业升级红利如何转化为可持续回报?
作为深耕医药行业的公募基金经理,我将结合市场数据与一线研究,从产业趋势、基本面拐点、估值逻辑、投资策略等维度,解析AH股创新药投资的“下半场”机遇与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参考。
行情驱动逻辑升级:
从主题炒作到产业重估
与过去几轮创新药行情不同,本轮爆发有着更坚实的产业基础。核心支撑来自五个方面:其一,国内医药企业研发产品进入关键收获期,开始出现成体系、可迭代、可批量供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产品和创新技术平台;其二,国内医药企业基本面经历了波动之后逐步企稳;其三,海外药企面临专利悬崖、美国药价谈判等市场压力,引进新产品补充产品线的需求加强;其四,经历医药几年的行情动荡之后,全市场资金在医药板块的配置比例处于相对低位;其五,医药领域仍然还有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其中,国内药企研发管线进入收获期与海外药企引进需求加强是我认为驱动本轮创新药行情最核心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表面上看似一次性收入,但资本市场通过这类交易重新评估了产品的真实价值,进而推动整个行业资产重估——这是本轮行情区别于历史的关键特征。
创新药板块基本面拐点确立,下一步重点在于从亏损到盈利的商业模式验证。当前正值半年报披露期,多家创新药公司交出亮眼业绩。我对此判断,行业基本面已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拐点”。从时间维度看,2025年内有希望看到多家过去亏损的创新药公司进入到盈亏平衡阶段,预计这一类公司的数量在2026年—2027年还将持续增加。
过去,许多投资者对创新药企业“不盈利”的情况存在疑虑,担心小型初创企业研发驱动的模式无法获得令投资人满意的回报。但当前,我们的创新药企业已通过可持续的商业化收入、可复制的对外授权交易获得的现金流向市场证明:医药行业可以实现更为细化的分工模式——专注于研发的企业能够参考纳斯达克科技公司的经营模式,既为股东创造回报,又依靠研发产品本身的产品力获得持续成长的生命力。
估值分化明显:
港股性价比更优,龙头尚未泡沫化
截至2025年8月7日,万得创新药指数(A股)静态估值44倍,处于历史70%分位;但需说明的是,该指数构成里部分成分股并不具备创新药属性,仅能作为参考。港股创新药指数静态估值37倍,处于历史38%分位;而参考海外经验,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静态估值87倍,处于历史31%分位。
从有代表性的龙头个股来看,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药估值处于3—4倍PS(市销率)水平,且管线估值仅考虑了有验证性临床或3期以后的产品,同时已对竞争格局和失败风险系数进行调整。因此,我的基本结论是:港股创新药投资性价比好于A股,且龙头企业尚未进入估值泡沫化阶段。
从中长期策略来看,预计创新药板块将从普涨进入结构性行情,即对创新药标的选择应加强精选,需要聚焦临床价值与全球化潜力。长期来看,我仍然较为看好创新药板块的投资价值,因为其产业趋势远未走完——研发管线读出关键临床数据仅是第一步,后续每一次关键临床节点、上市后的商业化情况,都是产业趋势持续推进的阶段。同时,只要有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创新药的研发就不会停止。
当前,创新药投资已进入下半场,我的主要投资策略是:首先通过全球视角分析不同疾病领域的研发进展和临床需求,选择空间大、竞争格局较好的方向;再自下而上筛选其中研发实力和进度领先的细分龙头;同时综合考虑标的的估值水平和风险收益比。从风控角度,我会对组合估值保持动态管理——再优质的资产也有内在价值边界,实时调整才能平衡收益与回撤。
未来,创新药行情升温带来的增量资金风险偏好提升,可能扩散至创新医疗器械及产业链(如CXO、科研上游服务)等成长性板块。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投资者判断投资机会时,基本面转折才是持续性的根本——例如中药、消费医疗等偏稳健领域,若需求端出现改善,同样可能迎来重估。
双轨制下的价值重估:
中药创新药的产业分化与投资新逻辑
当前,无论是产业圈还是投资者中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创新药下半场的行情或向中药过渡,至少是创新药和中药的交集会有机会。
先回顾一下中药板块的走势,2025年2季度医药行业震荡微涨,中药行业微涨,中信中药生产指数上涨2.88%。上半年年末时点中药行业下行风险可控,中信中药生产指数静态估值水平处于过去10年的低位,基本面的边际变化也在股价中充分反应。展望下半年,我们判断中药行业需求端企稳,产业结构持续升级,行业内龙头企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24年下半年中药材价格指数持续下行,对应中药企业经营层面,2025年下半年有机会看到企业报表端毛利率和净利率的逐步修复。
进一步针对创新药中的中药,首先我认为中药创新药定义上应该分为两类公司:一类是以中药为主业,依靠主营业务带来的现金流投入生物大分子和化学小分子研发并且产出了一定成果的公司,在本轮行情中我们也看到这一类公司中有部分公司在股价方面有突出表现,同时也看到有潜在对外授权交易达成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类公司的价值重估更多的是基于其研发管线的价值,和主业关系不大,它的主业可以是中药,也可以是原料药或者其他业务,其主业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给研发和公司持续经营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现金流。另一类是主业从事中药业务,研发投入也以中药1.1类新药为主的公司,这类公司在本轮行情中表现并不突出。
未来中药创新药的主要催化因素来自产品的关键临床数据的读出、获批上市、商业化的销售情况。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药的1.1类新药无论是市场覆盖范围、商业化放量节奏和估值体系都和目前关注度较高的生物大分子、化学小分子创新药不同,不能用同一套估值体系去测算他们的价值。同时,从审批数量来看,我国医药产业中药1.1类新药研发投入和产出尚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观察和验证。
综上所述,站在当前时点,建议投资者以更长期的视角看待创新药板块:产业升级红利释放需要时间,精选赛道与个股比追逐短期热度更重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通过专业基金布局或是更优选择。
(本文刊于08月16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作者系前海开源基金基金经理。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