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户依赖明显。
《投资者网》张伟
2025年第一例首发(IPO)审核暂缓,落到了恒坤新材(下称“公司”)的头上,引发众多关注。
据了解,恒坤新材IPO被上交所科创板暂缓审议的原因包括知识产权纠纷、收入确认的合规性存疑、是否存在理财风险等问题。
目前,监管暂未披露对恒坤新材IPO审核的重启时间,公司最终能否登陆科创板,也还存在不确定性。
“二股东”为何换人?
据《招股书》披露,恒坤新材的全称为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福建安溪人易荣坤创立。易荣坤早年曾在一家港资企业工作,于1996年开始创业,成立了恒坤工贸。
2004年,易荣坤联合妻弟陈江福成立了恒坤有限,从事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2014年,恒坤有限完成股改,公司变更为恒坤新材。
股权构成显示,本次IPO前,易荣坤直接持有恒坤新材19.52%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及实控人;第二大股东为淄博金控,其股权穿透为淄博市财政局。而淄博国资的进入,也与恒坤新材曾经第二大股吕俊钦的获罪入狱有关。
据了解,吕俊钦是恒坤新材的早期股东。2016年,吕俊钦委托易荣坤代持250万股进入恒坤新材,随后又委托李湘江代持483.29万股。最终吕俊钦在恒坤新材的持股数量达2145万股,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2020年7月,吕俊钦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刑9年9个月,其名下2145万股的恒坤新材股份被司法冻结。不过,吕俊钦的犯罪行为是发生在入股恒坤新材之前,监管在IPO审核时也只要求恒坤新材对主要股东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进行核查。
随后,经淄博市当地法院判决被冻结2145万股中的1665万股被划转至淄博金控,淄博国资由此成为恒坤新材新的“二股东”。剩余450万股则回归至实际持有人郭芳菲名下。目前郭芳菲为恒坤新材的第十大股东,直接持股比例为2.57%。
恒坤新材在《招股书》中表示,吕俊钦未通过任何方式持有公司股份,现有股东出资来源也不涉及吕俊钦违法所得。
值得一提的是,曾为吕俊钦进行代持的李湘江,目前为恒坤新材的第三大股东,直接持股比例为4.07%。
引进产品撑起主要利润
《招股书》显示,恒坤新材的主营业务为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相较于之前的光电业务,恒坤新材的主营业务发生了一些变化。
恒坤新材的产品主要应用于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环节,系集成电路晶圆制造时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恒坤新材表示,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够实现SOC、BARC、KrF等光刻材料规模量产并稳定供货的企业,跻身国产高端半导体材料“破局者”行列。
据了解,恒坤新材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引进国外半导体产品切入市场,逐步实现自主研发,并在022年至2024年(下称“报告期内”)确立了“自产产品为主、引进产品为辅”的营收构成格局。
公开资料显示,恒坤新材曾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但原有的光电业务未见起色,公司甚至出现亏损。2016年,恒坤新材与韩国锦湖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其光刻材料产品引入国内,切入光刻胶赛道,公司由此实现业务转型。
财报显示,恒坤新材报告期内的营收从3.17亿元增至5.4亿元。期间,自产产品的营收占比从39%增至64%;引进产品的营收占比从61%降至36%。虽然营收占比下降了,但恒坤新材的利润仍主要来自引于进产品。
报告期内,引进产品的销售毛利分别为1.89亿元、1.68亿元、1.92亿元,在恒坤新材主营业务毛利中的占比分别为82%、74%、66%。期间,自产产品的销售毛利及占比最高时(2024年),也分别只有9971万元和34%。
产能利用率不足仍扩产
恒坤新材表示,公司自产业务正在加速推进。募资用途显示,本次IPO恒坤新材拟募资10.07亿元,其中约4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6.07亿元用于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不过,恒坤新材的现有产能利用率不足,仍募资扩大产能的合理性存疑。
《招股书》显示,2024年,恒坤新材的主要产品中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TEOS等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7 %、21%、18%、47%、46%,整体产能利用率偏低。而在IPO审核问询时,上交所也要求恒坤新材分析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新增产能无法消化的风险。
恒坤新材表示,今年上半年SOC、BARC、KrF光刻胶的产能利用率已达到84%、38%、42%,目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预计2025年全年的产能利用率将分别达到100%、53%、46%,且公司自产产品已实现替代部分境外厂商。
恒坤新材还表示,虽然公司现有产线产能利用率较低,但不同类型产品之间原材料组分差异较大,无法共线生产。本次IPO募投项目仍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恒坤新材的大客户集中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报告期内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合计分别为99%、98%、97%,其中单一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2%、66%、64%。同行业公司中,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合计只有35%左右。可见,维护好与前五大客户甚至单一大客户的关系,对恒坤新材来说,就显得很重要。
对于如何消化新增产能,恒坤新材表示,公司客户已涵盖国内主流 12英寸晶圆制造厂商,具有较好的客户基础;本次募投项目主要产品拟替代现有客户和目标客户原采购自境外供应商的产品,客户需求明确;部分产品已进行送样测试,新增产能无法消化的风险较低。(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