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舢/文
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氟化工产业一个难以回避的真相:这是一个与规模巨头绝缘的赛道。石油化工、农药化工等细分赛道的企业纷纷跻身榜单时,被誉为现代工业“黄金血脉”的氟化工,却交出了一份“0入围”的尴尬答卷。
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石油和化工企业数量占据榜单份额超过10%,有70余家企业上榜,涵盖化工细分领域包括石油化工、医药化工、橡胶助剂、农药、化肥、涂料以及硫酸、烧碱、钛白粉等。然而在这500家企业长长的榜单中,找不到一家主营氟化工的企业身影。
那么,中国氟化工企业集体缺席民企500强榜单是不是意味着氟化工是一个小众的难以做大的赛道?非也!
这并不意味着氟化工细分产业的弱小。反观国际赛场,巨头林立。日本大金(Daikin)2024财年营收超2100亿元人民币,与3M、科慕、霍尼韦尔等跨国公司共同垄断了高端氟化工市场。它们不仅是规模巨人,更是技术寡头,凭借强大的研发构筑了极高的专利壁垒。
规模瓶颈,氟化工民企的失落
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270.22亿元。氟化工虽被誉为“黄金产业”,但多数氟化工企业规模难以跨越这一门槛。
尽管中国是无可争议的氟化工生产大国,基础产品产能全球占比居高,但问题是“大”在产量、“弱”在价值、“散”在企业、“乱”在竞争。氟化工企业普遍呈现“散、乱、小”的特点,产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激烈,龙头企业不强。即使如巨化、中化蓝天这样的国有氟化工龙头,在全国同行业里的优势也并不特别突出。
创新短板,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中国氟化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多数氟化工企业主要依靠复制同行技术维持发展。
显然,研发投入的“贫血”是造成氟化工企业不强大的硬伤。我国许多氟化工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1%,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5%以上的水平。
这种被模仿和低价竞争所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我国氟化工产业被死死锁在价值链中低端——制冷剂、基础含氟聚合物等领域血拼,同质化竞争惨烈,难以形成合力,更无力承担前沿技术的巨额研发风险和长周期投入,不得已将高端的电子特气、含氟材料等利润最丰厚的市场拱手让人。
相比之下,国际氟化工巨头如日本大金、3M、霍尼韦尔等,不仅规模庞大,更持续投入巨资研发,每家企业研发投入数十亿元上百亿元人民币规模。
刺激与觉醒:半导体新能源倒逼产业跃迁
中国氟化工企业需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能力。
这份“0入围”名单,不应被视为产业唱衰的依据,而应是一剂清醒针,恰似一记警钟,它清晰地标出了中国氟化工产业与世界级的真实差距。未来的出路,绝非继续在旧路上追逐低端产能的“大”,而必须咬牙转向,通过技术革命攀登价值链顶端的“强”,实现既大又强。
唯有在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所需的高端含氟化学品上实现突破,中国的氟化工企业才有资格谈论下一个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