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港交所招股书再次失效,麦德龙供应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德龙供应链”)第三次冲击IPO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是麦德龙五年内第三次上市受挫,更折射出外资传统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从巅峰到转型阵痛的缩影。当“会员制+B2B”的欧洲模式遭遇中国零售市场的剧烈变革,麦德龙的资本故事为何屡屡碰壁?其未来又能否打破“依赖症”、找到确定性增长逻辑?
一、从“欧洲之光”到“依附式成长”:麦德龙的中国沉浮
1996年,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以“现购自运”(Cash & Carry)模式登陆上海,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外资会员制批发商。凭借大包装、低价格和对食品安全的严苛标准,麦德龙迅速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2008年,其中国区销售额达126亿元,单店年均销售额3.3亿元,超越家乐福、沃尔玛,成为B端市场的“隐形冠军”。
然而,2010年后,中国零售市场风云突变:
• B端客户流失:1688等B2B电商平台崛起,餐饮、小商户转向线上采购;
• C端消费革命:淘宝、京东、拼多多重塑零售格局,传统大卖场客流锐减;
• 模式转型迟缓:麦德龙从B端向C端延伸的尝试(如“麦德龙之友”会员卡、O2O服务)均未掀起水花。
2019年,物美集团以19亿欧元收购麦德龙中国80%股权,试图通过“高端供应链+数字化”实现双赢。麦德龙保留德方主导的食品安全体系,引入物美旗下多点Dmall进行线上改造;物美则借力麦德龙的B端优势补足短板。但这场联姻逐渐演变为“依附式成长”:2021-2023年,麦德龙供应链对物美集团的收入占比稳定在61%以上,前五大客户贡献超60%营收,其中物美一家常年占近半壁江山。
二、三次IPO折戟:资本市场的“确定性”拷问
麦德龙供应链的资本之路堪称坎坷:
1. 第一次(2021年3月):物美科技打包物美超市与麦德龙中国资产申请上市,因业务独立性存疑、关联交易过高、持续经营能力不足止步聆讯;
2. 第二次(2024年6月):剥离零售业务后更名为麦德龙供应链,强调供应链独立性,但6个月内未完成上市流程,招股书失效;
3. 第三次(2024年12月-2025年6月):更新2024年上半年业绩后再次递表,仍因盈利前景不明、客户集中度过高被拒。
资本市场拒绝的背后,是三大核心疑虑:
1. 过度依赖物美:2021-2023年,物美贡献收入占比超60%,独立第三方客户收入不足0.2%。这种“输血式”合作虽保障短期稳定,却让投资者担忧其抗风险能力;
2. 盈利困局:2021-2023年净利润波动剧烈(3.32亿→-4.71亿→2.53亿),2024年预计净亏损,毛利率从20%跌至10%,净利率长期徘徊在1%左右;
3. 行业趋势冲击:线上零售占比达31.8%,山姆、Costco等会员制超市加速扩张,零食量贩、社区团购蚕食市场份额,而物美集团2024年前7个月关闭41家门店,直接动摇麦德龙供应链的基本盘。
三、突围之路:从“依附”到“独立”的生死博弈
面对结构性风险,麦德龙供应链并非坐以待毙:
1. B端福利礼品业务突围:2004年启动的福利礼品业务(“麦福礼系统”)成为亮点,2021-2023年收入稳定在30-39亿元,客户年购买频率从6.5次增至11.4次。随着中国商业福利市场规模预计在2028年达2469亿元,该业务被视为核心增长极;
2. 多元化布局:拓展食品服务及配送、团餐、商品批发等业务,2023年收入占比合计超20%,但规模仍不足以抵消主业萎缩;
3. 数字化缓慢爬坡:截至2023年,线上到家服务占比仅5%,自有品牌渗透率低,线下门店改造进展迟缓。
然而,这些尝试尚未扭转局势。麦德龙供应链的困境,实则是中国传统零售转型的缩影:
• 线上化滞后:未能及时构建全渠道零售能力,错失即时零售、前置仓等新风口;
• 供应链科技短板:依赖“跑量”弥补低毛利,却缺乏数据驱动的选品与库存优化能力;
• 独立性与协同性矛盾:与物美系资源共享的同时,独立性疑虑加深,资本故事难以自洽。
四、第四次IPO会来吗?关键在“自我造血”
麦德龙的未来,取决于四大破局点:
1. 摆脱物美依赖:2024年启动的“独立第三方客户”战略需加速落地,但当前收入体量微乎其微,挑战巨大;
2. 发力高毛利业务:扩大福利礼品、团餐、自有品牌等差异化业务,提升客户粘性与利润率;
3. 优化财务结构:资产负债率长期超100%,需通过资产剥离、债务重组降低财务成本;
4. 平衡协同与独立:与物美系共享资源的同时,明确供应链业务边界,增强市场信任。
结语
麦德龙供应链的三次折戟,本质是传统零售巨头在“确定性”缺失时代的资本困境。当市场不再为“故事”买单,唯有将转型战略转化为可持续的财务表现、可验证的市场拓展能力,才能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第四次IPO或许已在路上,但若无法解决核心问题,递表再多次,等待它的仍将是另一次折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