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8月29日,光大银行举行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光大银行行长郝成携副行长齐晔、杨兵兵、刘彦,首席风险官马波和董事会秘书张旭阳出席并回答了媒体、分析师和投资者关心的6个问题。
郝成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光大银行将扎实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打造业务特色和发展优势,保持稳中有进的经营态势,具体将从六方面入手:一是做深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业务结构;三是降低负债成本,促进降本增收;四是打造经营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增添发展动能;六是坚守合规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
同日晚间,光大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 72385.91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95.70 亿元,增长 4.02%;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 40840.70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1501.68 亿元,增长 3.82%;存款余额 42531.82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2174.95 亿元,增长 5.39%。
业绩方面,2025年上半年光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659.18 亿元,同比下降 5.57%;实现净利润 247.41 亿元,同比增长 0.53%。其中,利息净收入 454.32 亿元,同比下降 5.5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104.43 亿元,同比下降 0.85%;其他收入 100.43 亿元,同比下降10.04%。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509.15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16.63亿元;不良贷款率 1.25%,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 172.47%,比上年末下降 8.12 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 2.15%,比上年末下降 0.1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光大银行在半年报中明确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一方面,坚持数字技术赋能场景生态, 建立“价值分层、模式分类、总分协同”数字化场景工作机制,提升场景流量客户转化效能。另一方面,强化技术支撑能力,运用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力,积极开展关键业务领域大模型技术应用研究,推动 AI 智能报告在全行范围的使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效能。
强化人工智能在客服等领域的运用
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为进一步做深做实数字金融大文章,光大银行今年在原来“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数字金融发展委员会”,并从机制、流程、平台三方面进行了优化。
机制方面,光大银行设立了委员会层、工作组层和专班层,在委员会下面按照三大客户领域设置了数字化工作组,在工作组下面又设立了三个专班,分别是普惠金融专班、供应链金融专班和零售信贷专班,每个专班都有业务人员和科技人员,且科技人员中有专门做数据和模型的人员,可以说每个专班就是一个数字化运营团队。
流程方面,随着数字金融推动银行服务不断向平台化、场景化、生态化演进,应用系统的边界日益模糊、前中后台的系统逐渐融合、交易型和分析型系统相互嵌套,对银行的安全运营和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光大银行围绕需求、研发、测试、投产等各个关键环节开展了50余项优化行动,新增及优化技术规范60余个,通过流程优化为科技赋能业务打好基础。
平台方面,光大银行设计了一个智能算力的调度平台,它通过算力的虚拟化和算力的统一交付,可以实现同等硬件成本下满足更多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
杨兵兵表示,目前光大银行人工智能的算力已经支撑保障了120多个算法模型和840个场景应用。他还透露,光大银行去年规划设计的“六大助手”,从去年底开始陆续投产,到了今年上半年已基本投产完毕。
具体来看,一是授信调查报告的撰写助手,上半年生成报告1万余份,平均生成时间只要5分钟;二是智能合规助手,通过对政策文件和外部监管文件的数字化处理,为员工提供智能化政策解读;三是智能问数助手,支持自然语言查询,覆盖全行2700多个指标和100多份行业分析报告,员工借此可以迅速了解行业全貌;四是智慧办公AI助手,可在行内产品文档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智能文本创作和产品解读等30多项功能;五是远程银行服务助手,涵盖了热线电话接通前对客户诉求的预判,进一步减轻了一线座席工作强度;六是运营管理助手,将原来靠员工抽检的场景改为智能全检,通过视频和大模型应用线上实时判断操作的规范性。
在部署光大银行下一步工作时,郝成亦强调,要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增添发展动能。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和数字金融相结合,强化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内部运营等领域的运用,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推动数字化风控建设守护资产质量
谈及上半年资产质量变化和波动情况,光大银行首席风险官马波表示,该行在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包括平稳、有序地推进平台化债,加大房地产风险的存量出清,落实中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等等。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风险管理的强制应对机制,通过预警监测、大额穿透、主动退出等方式,强化存量资产主动管理。在新增授信业务管理方面,加大对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增强了内生抗风险能力,新增贷款质量也明显改善。
至于如何研判后续风险变化,马波认为,从风险变化趋势来看,资产质量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对公主要是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零售主要是涉房类贷款不良生成压力较大。同时,光伏、汽车、钢铁、石化等行业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矛盾,需要高度关注风险外溢的可能。
马波表示,下一阶段,光大银行将继续坚持稳健风险偏好。一方面,积极把握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机遇,加大对相关产业客户信贷投资支持,进一步打造光大银行综合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服务特色,主动构造服务场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持续加大基础信贷能力建设,加强前瞻性风险管控和过程管理,大力推动数字化风控建设,积极应对未来风险变化。
记者注意到,光大银行半年报对该行的数字化风控进展多有披露。例如,在介绍公司金融业务经营业绩时,光大银行披露,研发投产并持续更新迭代“专精特新企业贷”“科技 e 贷”等特色线上化产品,依托智能风控模型实现信贷审批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处理,运用生物识别技术和电子签章等手段,将线下人工操作转变为自动化、线上化、智能化处理方式,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及客户使用体验。
同时,还引入工商、司法、税务、征信等外部数据,实现智能的贷前反欺诈、贷中授信额度审批及贷后主动预警,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发力大模型建设和场景应用,上线智能调查报告生成和智能政策问答助手等数智功能。
光大银行副行长刘彦在业绩发布会上对此也进行了展开介绍。刘彦表示,上半年该行聚焦科技金融的重点客群,结合企业的股权融资的信息、产业链和供应链等上下游的关联信息,利用金融科技能力,重新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形成了超8万户的重点客群的白名单,精准赋能一线营销。
“我们自行研制了光大银行自身的‘科创力’评价体系,也帮助分行和支行更科学地识别和评估企业的价值。”刘彦指出,通过智能化的风控模型和大数据营销中台,光大银行实现了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线上化、自动化的服务,显著提高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