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孙凯杰】近期,鑫元基金发布公告,旗下新发基金——鑫元中证800红利低波动ETF将开启认购。这是这家成立12年的基金公司,首次布局ETF领域。
无独有偶,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深耕主动权益基金多年的兴证全球基金首次进军ETF,而交银施罗德基金也时隔多年再次发行ETF产品。
截至2025年10月13日基金公司管理ETF规模排行(数据来源:Wind)
目前,中国ETF格局初现:两家头部基金公司规模“遥遥领先”,第二梯队基金公司紧随其后,而身后的几十名追赶者难以望其项背。在2025年的当下,入局ETF,基金公司需要面对的是更复杂的课题。
权益“大厂”姗姗来迟,TOP20已全部入局
对于新发首只ETF,鑫元基金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布局ETF,核心在于精准把握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的双重窗口。当前政策持续发力,为指数化投资显著拓宽了发展空间;从市场格局看,我国权益ETF规模占A股市场比例远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十分广阔。此次鑫元首发的鑫元中证800红利低波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既是对监管鼓励的策略指数发展方向的精准贴合,也呼应了当前投资者对高股息、低波动资产的核心配置需求,实现了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契合。
尽管距离第一只ETF上市已经过去了20年,但回望历史,ETF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2020年之前,中国ETF的总规模还不足1万亿元;2023年以来,ETF才进入了规模增长的快车道。
中国ETF历年规模变动
2023年以前,“选基金经理”还是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购买基金的首要原则。尤其是2020年,A股的一波行情,推动了一批绩优基金经理的诞生。彼时,兴证全球基金的基金经理谢治宇管理规模近千亿元,而ETF无疑是“小透明”般的存在。不过,随着权益市场的疲软下滑,“明星基金经理”业绩明显滑坡,“明星”光环也逐渐褪去,兴证全球基金最终还是选择了进入ETF条线。
2025年6月6日,兴证全球基金对外披露,将采购ETF业务系统;9月25日,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兴证全球基金上报了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
兴证全球基金公示的ETF业务系统采购项目
在兴证全球基金入局后,目前全市场管理规模前20位的基金公司,已经全部进入ETF的“战场”。
此外,长达14年没有新发ETF的交银施罗德基金,也在近期入场了。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9月29日,交银施罗德基金上报了交银施罗德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这家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无疑是想在指数投资的发展浪潮中占据更多市场。
盘点因ETF而破圈的基金公司
以ETF破局,从而助推公司实现增长的例子不在少数。
2018年,华夏基金原副总经理李一梅正式升任总经理。彼时,华夏基金正处于业绩波动期,管理规模排名从巅峰时期的第二位逐年下滑,一度快要跌出全市场前十。
在李一梅任职期间,华夏基金瞄准了指数这条赛道,不断新发ETF产品。目前,华夏基金总计管理113只ETF、规模共计8986.40亿元,两项数据均在全市场排名第一。
类似的例子还有华泰柏瑞基金。2012年,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上交所上市,这是市场首次迎来集合了上交所、深交所个股的跨市场ETF。
当时,除了华泰柏瑞基金,嘉实基金也同时在深交所发行了嘉实沪深300ETF,但由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创新性地引入了“T+0”机制,即投资者可以用当前净值申购基金,随后在二级市场以溢价的价格卖出套利,所以,无论是首募规模,还是运行之后的流动性,嘉实沪深300ETF均逊色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沪深300ETF一役的获胜,让华泰柏瑞基金由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一跃升至市场头部,成了现在被业界广泛认可的“指数大厂”。
龙头效应明显,基金公司如何通过ETF突围?
发行ETF看似是大势所趋,但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
从规模上看,ETF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而从利润上看,ETF高投入、低回报的特点也让不少基金公司望而却步。
目前,大量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在1%以上,而ETF的管理费则普遍低于0.50%,新发的宽基指数ETF只有0.15%,微薄的利润只能通过不断增长的规模来弥补盈亏平衡。
同时,基金公司布局ETF需要搭建一套新的管理系统,前期投入相比主动权益基金明显更高。“很多基金公司都是在全盘考虑后,还是决定入局ETF,尽管前期投入比较大,但这可能是资管市场的未来趋势,不做可能就错失了下一个蓝海市场。”一名前公募人士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说道。
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或许能为中国ETF未来的走向提供思路。
Wind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市场规模最大的3只ETF基金VOO、IVV、SPY(代码简称),总规模都超过了6000亿美元,其中两只管理费都低到了0.03%的水平。
而作为对比,目前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几只沪深300ETF,在经历了2024年大幅降费后的管理费是0.15%,仍然距离美国市场有较大差距。
“从海外的经验来看,ETF最终会呈现向头部集中的马太效应。”一位华南公募基金人士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基金公司为打造ETF生态,需要承担做市、营销、人力、系统、指数使用费等多项成本,前期投入可能高达几千万元。所以,小基金公司发展ETF的难度比较大,头部公司凭借规模、品牌优势则相对容易。在降费潮之下,各个基金公司还是要思考自身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中小规模基金公司,不能盲目跟随布局,更不能盲目‘烧钱’,要有自身的差异化定位,以田忌赛马的思维构建局部优势。另外就是提高市场研判、做到精准营销,从而能降本增效。”
可以预见的是,头部基金公司将以规模为先导,利用更低的费率抢夺市场,而ETF牌桌上现有的近60家基金公司,也注定会在未来逐渐分化迭代。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