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我国芯片领域传来噩耗,荷兰把闻泰科技的半导体公司收走了,干净利落地将这笔属于中国企业的巨额资产锁死,价值147亿。
有趣的是,就在这条新闻的同时,来自北约多个成员国的代表正在北京,非常低调地想谈点稀土生意。
画面一下子魔幻:一边是西装革履、笑脸相迎的代表团在中国谈合作;另一边则是西服笔挺、黑脸判决的荷兰官员抢走公司,荷兰到底图什么?
冻结令背后的算盘:不是法律,是政治
荷兰这次动手,说是有技术泄露风险,也有人员结构的问题,要求冻结安世半导体在当地的运营资产,有效期是一整年,这个操作不走其他程序,就是政府说了算。
看上去合法合规,其实更像是“快刀斩乱麻”,一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对一家芯片企业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2个月就能毁灭一家企业。
被迫暂停运营,意味着市场份额可能立刻被竞争对手瓜分,客户信任也会打折扣,就像你辛辛苦苦种了一片地,眼看要收成了,有人直接把水源给你断了。
闻泰试图通过法律救济,结果被荷兰法院以程序问题直接驳回,完全不给闻泰讲理的机会,顺便把稳态持有的股权也给收走,现在的稳态科技,甚至连公司大门都进不了。
荷兰这招非常狠辣,目的,就是要让这家中资背景的芯片企业,彻底失去对当地业务的掌控权。
荷兰的“高光”产业也靠中国稀土撑着
很有意思的是,就在荷兰冻结中企资产的同时,他们自己的高端制造业,却离不开中国的资源支持,比如,他们引以为傲的光刻机技术,必须依赖中国出口的稀土材料。
尤其是被广泛用于镜头加工和精密部件制作的铈类稀土,是全球范围内难以替代的关键矿物。
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矛盾的局面,一方面,荷兰在技术领域想保持优势,离不开中国的资源;但另一方面,它又在半导体领域打压中国企业,你说这像不像一边来借梯子,一边又把人家的梯子踢倒?
更尴尬的是,中国稀土这访民啊,说上一句龙头老大并不过分,甚至比荷兰在光刻机领域的地位还要稳固,使得很多国家虽然嘴上说要“去风险”,但实际上仍然得靠中国来保底。
所以,荷兰拿着中国资源,制裁中国企业,这种操作怎么看都有点“两头要好处”的意味,你既想吃饭,又不想付账,这种算盘打得未免太精了点。
芯片卡位战,说白了就是“你别太强”
再来看此次中招的安世,这家企业规模不算小,最后被闻泰拿下所有股权,逐步发展成全球芯片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市场份额也不算小。
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了“靶子”,在当前全球芯片你追我赶的背景下,任何一家中国背景的企业,只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突出,都可能被盯上,不是因为它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它做得太好了。
你做得太好,就可能威胁到别人;你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可能被当作“潜在风险”,这种逻辑,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被我们见过太多次了。
从这个角度看,荷兰这次冻结资产,怎么看都有些莫名其妙,尤其是让人感到恐惧,一个国家没有任何缘由的封锁,荷兰这次的动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背后是不是有更大的推手。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其实,类似的事情过去几年已经发生过不少次,中企在海外非常受限,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经常会遇到各种“看不见的墙”,表面上是市场自由,实际上却处处设限。
比如说,企业在当地正常经营多年,突然就被指控“可能威胁国家安全”;又或者,投资协议签完了,到了审批阶段却被搁置甚至叫停,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背后都有相似的套路:先放进来,再找理由赶出去。
这种做法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信心和安全感受到严重打击,当你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会被“突然冻结”,还怎么敢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更深远的影响,是对整个国际商业秩序的冲击,但显然荷兰并不在乎,也许,信誉在他们看来不值一提。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其实不需要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但可以通过调整规则,让对方明白,合作是需要诚意的。
比如,未来在稀土出口上,可以引入更细致、更多维的许可标准,不是说不卖,而是要看你怎么用、卖给谁、有没有尊重我们的利益,如果你一边要我们的资源,一边又对我们的企业下手,那就要问问你自己,这样的合作还合理吗?
同时,中国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去国际仲裁机构争取自己的权益,不是为了打一场官司,而是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企业不是软柿子,你不能既想拿好处,又不愿承担责任。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要加快自身的技术独立进程,只有自己技术被别人仰望,别人才能真正尊重你,否则,今天是芯片,明天可能就是别的领域。
写在最后:合作不是单行道
荷兰的这次操作,说穿了就是一场“拿了好处还想控制你”的行为,但世界已经不是旧时代了,靠封锁和打压,无法挡住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留不住真正的合作关系。
全球产业链可以说非常复杂了,想靠一纸命令改变格局,终究是自欺欺人,今天是芯片被动,明天可能是稀土断供,后天可能是市场撤资,每一个选择,都会有对应的代价,荷兰会收到代价的。
所以,说到底,这不是一场技术争端,也不是一场法律纠纷,而是一次对合作诚意的考验,谁在坚持规则,谁在打破规则,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