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淄博调研时,与当地人聊起淄博烧烤,一个疑惑油然而生:“烧烤哪里都有,怎么淄博烧烤就能火?两年过去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不少人特意来淄博吃烧烤?”其间一位本地人自豪地说:“因为我们烤的,不只是那几个肉串,而是几千年沉积在这片土地的文化。”
这一超越烧烤本身的回答,让我们耳目一新。当下,不少“网红经济”你方唱罢我登场,如何用最寻常的载体,持续撬动全国范围的情感共振与社会讨论,如何超越“网红”流量的比拼,写就更深层的“长红”故事,成了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问题。
淄博烧烤之所以能持续引发共鸣,在于它重建了消费场景中的“信任感”。当前消费信任成本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游客对“天价菜单”、“美食刺客”心有余悸。淄博烧烤用最朴素的承诺重建了消费信任的信心——明码标价,秤准量足。这种真诚直白的公平交易重建了人与人、人与城之间的信任基础,它让“吃”回归纯粹,让“消费”变得踏实。
淄博烧烤还提供了社会的温情连接。小马扎一坐,小烤炉一架,三五好友甚至陌生人围炉而坐,自己动手翻烤,用小饼卷上肉串和香葱,蘸上酱料……整个过程,是一场没有门槛的社交仪式,它打破疏离,唤醒集体记忆,让原子化的个体在举杯递串之间,重新触摸到真实的温度。这种基于共同体验的、非功利性的社交快乐,是一次珍贵的情感按摩和集体归属感的重温。
图为游客品尝淄博烧烤。 临淄区委宣传部供图
当流量来袭,客流激增也带来了交通拥堵、住宿紧张、环境压力、产品同质化以及服务质量的挑战。面对这些“成长的烦恼”,当地政府迅速响应、优化服务;商家诚信经营、注重体验;市民热情好客、守护城市形象。这种强大合力,有效维持了城市秩序与游客体验,也让淄博通过了这场流量的考验。
随着热度自然回落,淄博烧烤面临着如何持续保持吸引力的新问题。答案在于,不能将流量停留在“吃”的层面,而是要凭借其丰富的文旅资源,让游客因烧烤而来,为文化留下。淄博推出了“烧烤+文旅”的融合套餐,成功地将游客的行程从“吃一顿”延伸为“玩一圈”,实现了流量的高效转化和价值的深度挖掘。作为齐国故都,姜太公立国时“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开放务实,管仲改革中“相地而衰征”的公平智慧,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核。从“小饼卷烧烤”的仪式感,到海岱楼钟书阁的齐风市井主题街区,再到齐文化博物馆展示的泱泱齐风、陶瓷琉璃非遗的直播带货等齐文化IP的全新升级,让齐文化的魅力、稷下学宫的包容、齐商的诚信可体验、可传播。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重新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进淄赶烤”的旅程升级为一场对齐风古韵的深度体验。游客带走的,不只是一顿烧烤的记忆,更是对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整体感知和美好印象,这才是淄博烧烤从“网红”走向“长红”的更深层原因。
尽管未来淄博烧烤能否持续“火下去”仍待时间检验,但这场以烧烤为起点的城市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从“流量”到“留量”、从“网红”到“长红”的经验借鉴。当更多城市以民生温度凝聚人心,从历史文脉中汲取力量,用文明底色涵养气质,便会书写出更多烟火气里的幸福答卷。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