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线导读
今年以来,已有约30家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或高管“出事”。
因为什么?
价值线今天刊出知名资本市场意见达人宋清辉的独家稿件,对其解读。
昨晚,时隔近10年,资本市场迎来第三个“国九条”,大幅扩大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适用范围,调低财务退市的年限、金额和比例……
(一)
4月7~8日,阳普医疗、睿创微纳两家公司董事长被留置消息公布。次日,阳普医疗大跌13%,睿创微纳更是20cm跌停。
开年便有超30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接连出事,有的被留置、有的被逮捕、有的境外落网等,给二级市场股票价格造成了不小的扰动。一部分这类事件相关上市公司第一时间进行了信息披露。但是,也有一些上市公司董事长、实控人事发多日却不见及时披露,直到“东窗事发”,收到监管层的关注函,广大投资者才得以知晓,此举无疑等于把投资者置于巨大的风险漩涡之中。
近期A股上市公司高管遭调查统计
(二)
笔者关注到,近年来,监管层严查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凸显“零容忍”的态度。
早在2017年3月举办的第七届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上,时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党委书记的吴清就曾表示,上交所要开展刨根问底式的信息披露监管,抑制和防范不公平的资本市场行为,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监管方式,揪出“大忽悠”和“小忽悠”,通过公开透明促进公平公正的实现。自吴清于2024年2月7日就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以后,从严打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再度被加强。
数据显示,开年以来便有近30家上市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所涉原因以涉嫌信息披露违规为主,少量则涉及内幕交易及短线交易。
我预计未来五年违规信披仍将是监管打击的重点对象,并愈来愈呈现出以下三大趋势。
第一,监管函件数量将大增,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将会更高。
去年以来,收到监管函的上市公司数量创出新高,凸显出在全面注册制下,监管层的监管大方向将更加突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这一趋势。针对上市公司出具的监管类函件,主要分为关注函、问询函、警示函、监管函等几大类别,主要基于上市公司涉及事件的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关注函最弱,主要表示监管层对上市公司某项事件的关注,仅起到提示督促的作用,投资者一般可以忽略;问询函性质“好坏参半”,是交易所需要上市公司对相关情况进行细致的说明,并会要求上市公司在指定日之前作出答复,上市公司在答复时有可能会突然爆出一些投资者未知的情况;警示函则是确定上市公司有违规操作,但不至于开具行政处罚,上市公司仍有限期整改的机会。一般以违规减持、占用资金、信披未全为主;监管函性质较为严重,说明上市公司确定违规,是一种行政警告。
第二,在监管面前大小上市公司一律平等,千亿元市值的“巨无霸”也将更多受到监管关注。
近年来,中国证监会高度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在从信息披露、持续监管、市场准入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收到监管函件的上市公司家数共计1647家,一举创下近五年来新高,其中里面不乏个别千亿元市值的大公司,此举充分体现了在监管规则面前大小公司一律平等的监管原则。
例如,日前,“根正苗红”的老牌央企上市公司陕西航天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动力”)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证监会出具的处罚决定书。根据这一份处罚决定书可知,公司因五年累计虚增营收38亿元,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合计被罚款1180万元,主要决策人、时任公司总经理郭新峰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此外,航天动力还有两名参与专网通信案的原高管因在该贸易业务中存在受贿行为,已入狱接受刑罚。另外,目前部分投资者已经开始向西安市中院提起民事诉讼,该公司或将面临巨额索赔。
第三,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全速推进应罚尽罚、应退尽退。
笔者观察到,在当前严监管形势下,监管层正在不断加大“应罚尽罚、应退尽退”力度。
所谓“应罚尽罚”,就是对所有公司一律平等,对损害市场及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一律不手软。所谓“应退尽退”,就是对所有公司不搞特殊化,只要符合退市标准的股票,都要坚决完成退市。此举显然有助于倒逼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经营质量,注重长远发展。
数据显示,A股的退市数量总体上呈出上升趋势,退市家数已从10年前的个位数,到近两年的每年50家左右。纵观今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形势,预计今年退市公司的总数将超过去年的43家。截止目前,今年已有9家企业锁定或已完成退市,再加上目前A股共计有36家公司的股价低于1元,其触发退市的可能性或将会大大提高。在此需要提醒的是,从保护自身投资资产的角度来说,“1元股”有着极大的市场风险,建议中小投资者谨慎投资。
此外,在全面注册制下,投行、审计评估等中介扮演着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其责任相较以往更加重大,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监管。
今年2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新年“1号罚单”显示,主要涉及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及相关责任人员,瑞华被罚没1783万元。但是中介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守门人”,同样需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即使的审查和判断。否则,将会迎来监管层穿透式监管、全链条问责。事实上,唯有如此力度,才能够有力倒逼中介机构督促上市公司合规信披,打好信息披露这一场“硬仗”。
本周,传闻行业内更大的DH会计师事务所将被停业6个月处罚。
(三)
昨晚,国务院、证监会、交易所三级联动,出台多条重磅新规,上市、退市标准引发市场各方强烈关注。
时隔近10年,资本市场迎来第三个“国九条”,大幅提升上市标准,扩大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适用范围,调低财务退市的年限、金额和比例,切中要害。
对退市制度进行改革优化
链接:
深交所骨灰级老股退市,73岁实控人被立案调查,上市33年累计分红2036万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4月10日,ST星源(SZ000005,停牌,以下简称世纪星源)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丁芃、郑列列通知公司,其于2024年4月8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实控人立案调查。此前,公司同样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世纪星源是深市“老五股”之一,目前公司主营环保业务、酒店经营、物业管理等。近年来,公司业绩较低迷,营收连年下滑,2023年预计亏损1.90亿元到亏损2.2亿元。
4月11日晚,世纪星源再发公告称,公司于2024年4月11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出具的《关于深圳世纪星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公司股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了相关规定中终止上市的情形。
实控人涉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丁芃今年73岁,自1993年起担任世纪星源董事局主席,已经执掌上市公司超三十年。郑列列今年70岁,拥有博士学位,1988年至1989年曾在威斯康星•MADISON大学任客座教授,在公司任职同样超过30年,现任公司总裁。二者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4月10日,世纪星源公告称,丁芃、郑列列通知公司,其于2024年4月8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实控人立案调查。
此前,丁芃、郑列列已多次因信披问题被罚。2021年8月,丁芃、郑列列等人因信息披露、回购股份事项等方面问题,被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2023年1月,丁芃、郑列列因在2017年到2019年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100万元罚款。2023年1月,世纪星源及相关当事人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提到,2019年11月,应前海东方财产保全申请,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查封及冻结世纪星源账面价值合计7.43亿元资产,被查封、冻结资产账面价值占公司2018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47.05%。但世纪星源时任董事局主席丁芃、总裁郑列列知悉上述重大事件后,要求时任董事局秘书罗晓春暂不披露。
业绩持续低迷,营收连年下滑
2022年年报显示,世纪星源前身为深圳市原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更名为深圳原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野公司),1990年12月10日,原野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A股历史上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后来,原野公司被实施重整,重整后原野公司更名为深圳世纪星源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业绩长期以来较为低迷,2019年以来营收更是连年下滑。2020年至2022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99亿元、3.84亿元和2.8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7亿元、1.39亿元和-1.56亿元。
世纪星源此前披露的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营收为1.90亿元到1.9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90亿元到-2.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世纪星源上市33年累计分红共2036万元。
2020年至2022年,世纪星源连续三年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导致否定意见的事项包括违规向实控人及关联人提供担保及借款等。
来源:价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