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港股表现非常亮眼。
恒生科技指数一周上涨了近10%,创过去一年多最大周涨幅。
如果从2024年2月中旬算起,截至 4 月 26 日,恒生科技的涨幅达到16%,恒生指数也涨了11%,领跑全球主要股指,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但是,即便大幅反弹,恒生科技还是较2021年的高点跌了66%左右,想要重回巅峰,恒生科技还要再涨194%。
那么,这段时间究竟到底是谁在买呢?
主要有两股力量。
1)南下的内资
过去两个月,南下资金几乎每天都是净买入。年初至今,港股通资金共计净流入1895.2 亿元,规模是去年同期的 2 倍。
买买买之后,内地投资者在港股的交易份额已经达到历史高位。
4月,中国大陆投资者占香港股票日均成交量占比达到历史高位,为总成交额的三分之一,这是自彭博社2016年底开始追踪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月度比率。
内资去港股,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上周五证监会发布的 5 项对港合作措施,包括放宽 ETF 产品范围、纳入 REITs、支持人民币交易柜台、优化基金互认和畅通上市融资渠道。
这个新规能帮助港股引来更多活水,对提升流动性是有帮助的。
此外,在A股融资渠道受限的情况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中国大型企业获准在香港上市。
这对港股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根据Dealogic的数据,2023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总共只募集到59亿美元,是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一个健康的市场,有人来融资、有人来投资,才有流动性可言,而流动性缺乏,恰恰是过去一段时间港股被人嫌弃的重要原因。
二是高股息对内资的吸引力。
目前,恒生 AH 股溢价指数达近十年高位,
港股比 A 股股息率更高,估值更低,从这个角度来看,港股的性价比还挺高的,这是吸引南向资金不断流入的重要原因。
中信建投的统计显示,内资对港股的配置范围也主要集中在红利股票,
今年以来南向行业流向中排行靠前的主要是金融、公用事业等红利板块行业。
2)真外资回归
外资可能是这轮推动港股上涨的核心动力。
外资回归的原因,在于资产配置再平衡,其配置重心从日本印度转向了港股,这也令港股流动性得到极大改善。
东吴证券提到,基于 EPFR 口径,2 月中旬前后,日股和印度股市的外资净流入规模开始触顶回落,而相对应地,港股净流出量逐步收敛。
目前,在亚太基金中,截至 3 月,日股仓位高达 46.9%,而港股和 A 股只有 5%左右。
外资流出日本股市,或许与日元大幅贬值有关。
今年以来,日元贬值幅度超过12%,尤其是最近,更是一泻千里,美元/日元都突破了158关口了,日本央行也没啥干预的动作。
日元超预期贬值,侵蚀了外资投资日本市场的收益,日股吸引力下降,资金流出也顺理成章。
最后,再看下基本面,港股的“台柱子”,比如腾讯、美团、京东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财报出现好转迹象,去年四季度的盈利增速高于预期。
就恒生指数整体而言,EPS的一致预测较去年年末提升 2.84%(东吴证券),好几家外资投行也上调了港股评级。
华尔街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也有所改善。
彭博调研的经济学家预计,2024年中国GDP增长4.8%,高于上个月预测的4.6%。
短期来看,港股的强势可能还会延续。
但这股趋势到底能持续多久,争议还挺多的,最大的分歧点在于经济预期。
如果说港股近期的上涨主要受益于资金面的改善,那么,一旦外资完成了资产再平衡,是否还有动力继续加仓?
或许,在看到中国经济出现更多复苏迹象,或者美联储降息提前到来之时,港股投资逻辑才能真正迎来反转。
·今年1月,“懒猫全球配置组合”&“懒猫全球稳健组合”正式上线,帮你一键配置全球资产。“配置组合”权益占比较高,每周发车,适合定投跟车,“稳健组合”偏固收,适合一键买入。(点击这里查看详细介绍)
·知识星球也已经开放,有任何投资相关的问题,可以向我们提问。